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题目详情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
    (3)“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请登陆后查看
    【解答】请登陆后查看
    难度:较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