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贫因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  W县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推行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在“扶真贫”“真扶贫”中取得实效。
              措施(一)设立23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主动、按需、免费、上门提供衣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500余人次。
              措施(二)探索设立“惠农创业贷”,对有能力有意愿开展特色农业等生产经营的低收入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的贴息贷款。
              措施(三)引导贫困村根据实际成立扶贫资金互助会,对低收入农户进行赠股,使其享有有偿使用互助资金及取得分红等权益。
              措施(四)积极引入专业公司,整体包装经营旅游特色村。利用农民闲置房屋等资源,发展度假村落、民宿民居等项目,让村民共享美丽经济红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县扶贫措施的合理性。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八届三币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重大决定。
                  材料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改却折射出治国方略的总体思想变革。国家治理让民主融入了治理,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体。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决策参与权。国家治理是法治机制上的治理,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从“管理”到“治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材料二  全会指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那格局。
              (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 3. 如表是两次全国人大会议部分决议的投票表决情况,其中反对票票数的变化显示(  )
              决议内容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
              2012年2013年2012年2013年2012年2013年
              本年度中央预算的决议23492307393509112127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22912218438605131120
              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23112339429485115121
              A.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和政治协商意识进一步增强
              B.人大代表的审议权和决定权得到更加充分地实现
              C.人民对社会财富分配和司法公平有着更多的期盼
              D.不同意见自主公开表达,我国民主议政日益进步
            • 4. 观察图表,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问题。

              注: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
              (1)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简要说明增长率变化的合理性。
              (2)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国家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从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角度,简要回答为什么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必须(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收入
              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④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居民税收支出。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
              材料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命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等。
              表:200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m2
              2008年3140458.08.437.943.728.6
              2009年340938.59.836.54128.9
              2010年40151310.97.835.741.129.4
              2011年47310411.48.436.340.429.6
              2012年51932210.79.637.140.830.1
              (1)上述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让每个中国人梦想成真?
              材料二 一个伟大的民族当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召唤伟大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每一个进程,每一步跨越,无不闪耀着民族的梦想之光、信念之火。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复兴的梦想蓝图,必将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中国梦”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意义?
              材料三 有人认为,“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此,只要“个人梦”实现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3)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 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GDP(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总量519322245657917
              比上年增幅7.8%9.6%10.7%
              注: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到40%,国际惯例一般最低在60%。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材料三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更公平”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并针对反映的经济信息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政治学依据。
              (3)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体现的哲学道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国务院于2012年2月8日印发了《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这是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2011年4月1日起,上海市第18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至2011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如图。

              (1)①如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公平性、社会生产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请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其中两个因素的影响。
              (2)运用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 9. 2011年1月,全国CPI上涨达到4.9,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消费。温总理曾表态:“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为了提高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承受能力,在分配环节中,应该(  )
              ①理顺利益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
              ④依法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10. “十二五”规划强调实现“两个同步”的目标,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对“两个同步”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②有利于完善分配格局,使分配政策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③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