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贫因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  W县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推行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在“扶真贫”“真扶贫”中取得实效。
              措施(一)设立23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主动、按需、免费、上门提供衣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500余人次。
              措施(二)探索设立“惠农创业贷”,对有能力有意愿开展特色农业等生产经营的低收入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的贴息贷款。
              措施(三)引导贫困村根据实际成立扶贫资金互助会,对低收入农户进行赠股,使其享有有偿使用互助资金及取得分红等权益。
              措施(四)积极引入专业公司,整体包装经营旅游特色村。利用农民闲置房屋等资源,发展度假村落、民宿民居等项目,让村民共享美丽经济红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县扶贫措施的合理性。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央要求,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扶贫工作不能拖后腿,贫困地区不能掉队,贫困人口不留锅底。为此,某省政府创造出了精准扶贫帮扶“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模式:扶谁的贫--发动基层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认定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对3407,个村36.7万贫困户158.6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谁去扶贫--全省派出3541个工作组11524名干部进村驻点,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用什么去扶贫--筹集7.3亿元资金为“双到”提供支撑,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何去扶贫--通过深入农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创造金融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兜底扶贫等扶贫模式,真正把资源又是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该省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的理由,并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提出你的建议。
              (2)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在做好“第一民生工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 3.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下列有利条件和其所起作用分析相一致的是(  )
              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效
              ②消费结构升级--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③新业态新产品的  引领作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④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收入分配结构趋于合理,健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4. 2015年地方收入分配改革加速推进,各省份先后出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意见。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区均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  )
              ①旨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
              ②有助于促使企业走出经营管理的“低成本陷阱”
              ③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
              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5. 缩小收入差距,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这有利于(  )
              ①更好地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
              ③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
              ④促使企业走出劳动力“低成本陷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项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300670340903401513473104519470568845
              财政收入61330685188310110387411725312914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34014503471557536550
              200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元)

              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到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65%下降到45%左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在4.5%~5.5%之间。
              (1)依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指出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7. 2016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居民收入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研究制定针对重点群体的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通过对技术工人、农民、中小创业者、科研人员、企业家、公务员、有就业能力的困难群体等的精准激励,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这一激励政策有利于(  )
              ①实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②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④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8. 2015年1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广州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时说,我们要的是包容性发展,必须改善农民工、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倡导包容性发展(  )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②扩大了农民工、城市困难群体的民主权利
              ③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9. 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A.在收入分配中要杜绝出现贫富差距
              B.实现公平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C.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D.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 10. 全国已有重庆、陕西、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要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确保低收入者具有基本的保障,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举措(  )
              ①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②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创新转型
              ④是国家通过再分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