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
              材料一
              “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015年我国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更好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材料二
              网络的广泛使用,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但在网络空间里,既有微言大义、微行大益,也有危言耸听、道微德薄。一些微博大V无中生有,发布负面帖文,使用渲染、煽动语词召集网民围观,挑动不满情绪,这些“自由言论”影响了言论自由的充分实现。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以“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分析论证,能理论联系实际。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材料三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网民已占到35.7%,且呈递增趋势;但互联网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
              (3)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冲击。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材料一    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一国法治指数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法治指数高,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法治指数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也较低。2014年我国法治指数为0.4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0.83的指数。对此,国家强调,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
                  材料二    为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制定和修改国家重要法律时,法律草案初审稿以及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征求意见,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发表看法。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10多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近10万公众提出万条意见,对法律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阐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法律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原因。
            • 3.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某班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甲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云南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他们找到2013年相关数据并绘制出以下图表:

              (1)概括图反映的经济信息。
              据此,甲组同学认为应该大力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他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A: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从市场中寻求出路,将资源推入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观点B: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审慎管理。
              (2)请从以上两种观点中任选其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
              乙组同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以哈尼梯田为例开展探究,在探究中发现: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
              (3)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丙组同学通过探究达成以下共识: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
              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尤其是那些适合市场的文化遗产更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
              (4)请你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丁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5)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 4. 这是一个“微公益”的时代。微公益之“微”,一是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活动,二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作为爱心平台,微公益致力于将求助者、爱心网友、公益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认证用户发掘求助项目、“爱心团”甄别信息真伪,到公益机构介入实质救助、网友参与提升项目影响力,几乎所有的微博用户都有机会以个人身份,亲身参与到微公益项目中来,通过全民力量打造一条从项目发起、信息核实到实际救助的完整生态链,以高效、便捷、透明的运作机制,启动了一个“全民公益”时代。
              对于微公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博友认为,微公益的最大魅力是自由,轻轻一点鼠标可以传播消息,也可以对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有的博友却认为微公益最大的漏洞也是自由,有人打着公益事业的旗号非法牟利中饱私囊。
              专家指出,微公益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的瓶颈问题是: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监管,容易迷失方向;微公益项目缺乏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运作,将难以持久。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微公益的运作流程。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微公益的最大魅力是自由,最大的漏洞也是自由。”
              (3)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解决微公益发展瓶颈问题的建议。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市自实施车牌拍卖政策以来,就一直未向社会公开收支信息。2013年7月,市民联名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请求。年底,相关部门公布了2011-2012年车牌拍卖的大类收支情况,但没有列出明细,市民不满意。
              材料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知识,分别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