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从2016年起通过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对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阐述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 3. 如图表一、 图表二:
              (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
            • 4.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图表:2005-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增长状况
              2005年2009年年均增长速度
              国家财政收入3.16万亿元6.85万亿元2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17175元10.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5163元7.9%
              材料一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
              (1)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指出我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生产要素收益和经济效率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为此,国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材料三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国家重视教育公平的原因?
            • 5. 材料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 “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五年”,将把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作为重要着力点。会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材料二: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阐述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举措。
              (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探寻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理论依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