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央要求,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扶贫工作不能拖后腿,贫困地区不能掉队,贫困人口不留锅底。为此,某省政府创造出了精准扶贫帮扶“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模式:扶谁的贫--发动基层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认定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对3407,个村36.7万贫困户158.6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谁去扶贫--全省派出3541个工作组11524名干部进村驻点,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用什么去扶贫--筹集7.3亿元资金为“双到”提供支撑,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如何去扶贫--通过深入农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创造金融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兜底扶贫等扶贫模式,真正把资源又是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该省扶贫开发成绩显著。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的理由,并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提出你的建议。
              (2)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在做好“第一民生工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项目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300670340903401513473104519470568845
              财政收入61330685188310110387411725312914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34014503471557536550
              200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元)

              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到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65%下降到45%左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在4.5%~5.5%之间。
              (1)依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指出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3. 2016年3月16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慈善法》获得通过,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甚至是社会领域立法的一个里程碑。
              表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2004年2006年2014 年
              慈善捐款50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1000亿元
              志愿服务人数约3400万人4300万人左右6500多万
              注:2014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16%,人均捐赠占可支配收入的0.25%.而美国近年来对应数据为2%和8.4%。
                  材料一:我国还有7000多万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500多万残疾人、1.6亿农村留守群体,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方式之一,可以引领倡导共享理念,引导民众爱心转化成社会行动,将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当下乐善好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然而火热的爱心也时常遭遇现实尴尬--郭美美事件;个别明星、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承诺捐款后又悄悄赖账……慈善组织饱受质疑,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还挫伤了社会爱心。
                  材料二:《慈善法》的立法过程是开门立法的一个典范,立法的参与度是相当广泛的。首先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在《慈善法》立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全国人大统计,2008年以来,共有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议案27件、建议29件,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热切期盼。其次,各种形式的立法讨论即达几十场次,参与讨论会的人员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各类学者、中外专家、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慈善家等。
              (1)概括表一反映的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慈善法》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慈善法》的立法过程是如何体现人民民主的。
            • 4.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一

              1978年与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
              1978年2014年
              贫困发生率(%)97.57.2
              贫困人口(亿)7.70.7
              注: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人口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
              材料二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道理。
              (3)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H市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强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如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 7. 材料一    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图1。
              材料二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收入分配趋于公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以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降为0.474.2008年我国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如图2所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
                 ④对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⑤出台措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请利用图1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从图2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012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 同时,从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作图时请用2B铅笔,并画清楚。)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史教学》2010年第1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额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材料二:如图显示广东省近年区域经济水平的变化状况

              材料三: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请你对广东经济的地区差异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3)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 10.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以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老大力的就业能力。
              (1)材料一(含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
              (3)结合材料,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