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单一性
            • 2.

              2007年11月1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专家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云南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即以深圳港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印等21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的荷兰鹿特丹,全长约150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的 “第三亚欧大陆桥”。此陆运通道将比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要短3000千米左右;时间更是将缩短一半以上。

              至此,亚欧大陆上将有三条横贯东西、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大陆桥”。

              根据以上资料并读三条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1分)

              (1)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        、       、       。(3分)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自然带更替规律是               ,导致该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2分)

              (3)第三亚欧大陆桥从昆明至缅甸段在建设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1分)

              (4)请简要评价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优势区位因素。(3分)

              (5)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将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产生哪些有利影响?(2分)

               

            • 3.

              当气流过了山顶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湿度显著减少,温度也会越来越高;其增温影响可促使农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灾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干燥风吹入吐鲁番盆地,焚风效应也是引起吐鲁番高温的原因之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为一气团经过某一山脉时的气温状况曲线,读图,有关说话正确的(  )

              A.①~②气团中所含水汽最少,
              B.②~③出现山地降水
              C.③~④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D.④~③比①~②气温垂直递减率小2.垂直高度差和空气干湿度是影响焚风效应的重要因素,下列四地相比,焚风较不明显的地区是(  )A.天山南坡,             B.太行山东坡, C. 大兴安岭东坡           D.武夷山西北坡。
            • 4.

              (20分)下图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M、图N分别为上图中M、N地的气温曲线一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8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6分)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 5.

              读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位于我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丁>丙>乙>甲
              B.丁>乙>丙>甲
              C.乙>丁>丙>甲
              D.甲>丙>乙>丁2.若乙表示天山,则其南坡缺少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 6.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图回答问题。

              读图判断方框内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 7.

              (26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湟鱼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是在咸水和淡水中交替度过的,育肥期和成熟期主要生活在青海湖里。春夏之交,湟鱼进入周边的河道中逆流而上,繁衍后代。湟鱼以湖中刚毛藻为食,一条幼鱼长到500克,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湟鱼是迁徙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上降水减少,青海湖水位下降,草场沙化,湟鱼生存环境不断恶化,1995年湟鱼资源量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的1/10。现在,我国已禁捕湟鱼,其数量正缓慢增加。

              (1)读图甲,简述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8分)

              (2)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湟鱼数量减少对青海湖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6分)

              (3)图甲所示地区戈壁广布,草原低矮稀疏,请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4)格尔木是在戈壁上建成的一座新型城市,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 8.

              (30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近年来一批浙江人在当地(虚线范围内)河谷地带承包大片农田种植棉花,然后就近加工成棉纱、棉布或衣服销售到沿线区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8分)

              (2)分析在当地农工商结合发展棉花产业的区位优势(12分)

              (3)十几万浙江人活跃在当地,阐述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0分)

               

            • 9.

              (28分)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图甲区域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乙示意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部分路段。

              材料二:图丙为天山自然带垂直带谱图。

              (1)图甲中人口分布特点是    ,本区域人口容量总体特征是    (高或低),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6分)

              (2)简析河西走廊成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区位条件。(8分)

              (3)说明地形(从海拔、坡向角度)对天山自然带分布的影响。(6分)

              (4)简述图甲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非洲某区域图(图甲)和乞力马扎罗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图(图乙)

              材料二:坦桑尼亚的官方首都是多多马,1996年2月坦桑尼亚国民议会从达累斯萨拉姆迁至多多马,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等条件的原因,大部份政府机关仍然留在达累斯萨拉姆。

              材料三: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积近七万平方公里。维多利亚湖在7-8月干季,是雷雨活动最盛、强度最大的时期。干季的雷雨,多发生在午夜至清晨这一时段,当地习称“夜雷雨”。

              (1)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 1700—3000米的高度范围,在森林带以下和以上分别为热带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分别分析这两地没有分布森林的原因。(10分)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维多利亚湖干季多为“夜雷雨”的主要成因。(8分)

              (3)说明适合迁都至多多马的原因,并分析其大部分政府机关至今仍未完成迁都的原因。(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