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及2013年人口的相关数据比较。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与我国目前人口现状不符的是

              A.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一直明显上升
              B.老年人口数量一直明显上升
              C.人口素质仍需不断提升
              D.人口流动及迁移比较频繁2.针对上述人口变化特点,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①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②继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④改革户籍政策,引导人口流动⑤积极鼓励境外移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 2.

              下图为成渝经济区等高线地形图、气候图和重庆城市分布示意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成渝经济区水系形状是         状;该地区地形是          ;自然带是          ;从热力环流状况看,该地区夜晚常刮         风。(4分)

              (2)该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是                   ;(1分)重庆的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其影响因素是                   。(1分)

              (3)成渝经济区规划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区域。请简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 3.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左图)及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右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2)a、b、c、d四个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原因是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    处,原因是                                                               

                                                                                            

              (4)根据该城市近期统计的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分析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                                                  ,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4.

              读我国长江中游某省四县区土地和人口资料表(2011年),回答24—26题。

              县区

              耕地面积(亩)

              全年抛荒面积(亩)

              土地流转面积(亩)

              规模经营面积(亩)

              农业人口

              (万人)

              外出务工人数(万人)

              431256

              1826

              2635

              2510

              47.3

              12.0

              54356

              500

              3461

              2585

              6.7

              1.7

              637000

              15600

              9940

              9250

              41.9

              3.7

              341464

              2610

              734

              385

              36.9

              6.7

                 (土地流转—土地转包给他人;土地抛荒—土地撂荒,未进行耕作;实际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外出务工人数)

              1.四县区最适宜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A.油菜             B.花生             C.亚麻             D.甜菜

              2.丙县区全年抛荒面积最大,对其解释最合理的是                   

                  A.土地出现大面积沙化                   B.务农劳动力大量外流

                  C.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D.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实际农业人口人均负担耕地最多的县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5.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6.

              读材料一至材料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口的意愿生育水平与国家所要求的政策生育水平尚有一定距离(见下表)。

              被调查者按市、镇和乡分的意愿生育子女平均数表

              地区

              有生育政策意愿子女数(个)

              无生育政策意愿子女数(个)

              城市

              小城镇

              农村

              总体

              1.39

              1.53

              2.01

              1.78

              1.70

              1.78

              2.23

              2.04

              材料三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2月全国流动人口2.613 8亿人,比2000年增加80%。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5%以上。

              材料四 出生人口性别比图。

              (1)我国大陆人口现在已经超过________________,今后仍将维持________趋势,到__________时达到基本平衡,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高峰。

              (2)目前,我国每个家庭平均意愿生育________个孩子,但城乡差别明显,说明社会环境因素中的________是影响生育高低的主要原因。

              (3)材料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____型,但同时还存在____________的隐状,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4)从材料三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______________性的,其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并持续升高,请你谈谈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 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为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 8.

              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 9.

              “丁克(DINKS)”家庭,也称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缩写的音译,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

              A.传统农业文化
              B.宗教文化
              C.欧美文化
              D.现代大城市文化
            • 10.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1.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2.下列城市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①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③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④上海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