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城市垃圾”进行深入的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②分析归纳数据资料③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

              (2)该小组将调查资料绘成图,将下列垃圾分类的序号填入图中方框:

              ①可循环利用垃圾②食品垃圾

              (3)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进行分类回收对城市环境有何意义?(至少回答两点)

            • 2.

              (28分)渭河流经甘肃、陕西,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平原是陕西省人口、城市最密集地区,也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渭河流域图(局部)

              材料二:渭河下游沿线1998年和2008年各类用地比重

              (1)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中,渭河平原地处第___阶梯。(2分)

              (2)渭河下游沿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1998年到2008年建设用地增加最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4分)

              (3)渭河流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水的问题,其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其夏季河水含沙量很大。分析泾河夏季河水含沙量大的自然原因。(8分)

              (5)简述渭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 3.

              (20分)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6分)

              (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4分)

              (3)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折线图(4分),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

              点。(6分)

               

               

            • 4.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至2005年,北京市

              A.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不再超标
              B.二氧化氮浓度下降幅度最大
              C.二氧化硫浓度与标准之差最大
              D.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近六年最低值2.造成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①沙尘频袭  ②交通拥堵③燃煤量大  ④植被稀少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下列措施可取的是A.重工企业迁离城区            B.实施小客车限购令C.减少燃煤供暖天数             D.扩大城市硬化面积
            • 5.

              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表(mm)”,从表中数据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最易发生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A.热岛效应
              B.内涝积水
              C.地下水缺乏
              D.干岛效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