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表: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    单位:%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合计
               
               13.25
               
               42.68
               
               19.17
               
               9.11
               
               10.32
               
              0.22 
              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城市土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密度相背离.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1)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
              (2)三亚流动人口    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    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3)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    为主到    为主的变化.
              (4)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
            • 2. (2012•淮北一模)读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苏伊士湾经济特区地处埃及的东北部,具有经济特区的性质,总面积达233平方千米;工业区内由中埃双方合资开发的面积22平方千米,合作项目主要为纺织工业.
              (1)简要分析尼罗河谷地沿岸地区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指出埃及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分析埃及苏伊士湾经济特区吸引中国纺织工业移人的有利因素.
            • 3.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                                   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水平,二者的关系是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 4.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良影响表现在:  
              ①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图中①至⑤点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点是______。
            • 5. 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历来,武汉都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以及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今天,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旅游中心。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连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

              (1)武汉市发展区位条件,应是上图中_________表示的集合。
              (2)武汉市的城市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
              (3)武汉市是区域服务中心,其主要服务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古到今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下列两幅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表1:山东省与全国及部分省份城市化水平比较(单位%)

              表2:山东省17地市2006年城市化水平比较(单位%)

              (1)读表1资料,分析说明2003—2007年山东省城市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2,分析说明山东省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主要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资料1:
              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资料2:
                  G省地处云贵高原,图1和表2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图1、表2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图1  G省不同高程带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比较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根据图1,在_______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______m的区间。
              (2)根据表2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正确选项的字母)。
              A.土地开垦过度
              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
              C.降水丰富
              D.修建梯田
              E.地表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本区最大的工业中心,地处河流交汇处是其早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由于该地地形起伏,河流交错,形成了一个分散式的城市。下图为重庆市略图。
              材料二:
                  继老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之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第三条铁路成渝客运专线已经动工。该线路设计为高速铁路,建设工期为4年,全长约309千米。2010年10月26日,广受关注的“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该工程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正线全长160千米。
              (1)读重庆市略图,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D四点中的哪一点?判断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成渝高铁和沪杭高铁布局因素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土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最大优势。目前该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荒地520万亩,滩涂180万亩。
              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1)图示区域的城市服务等级体系共有____级,其中服务范围最大、职能种类最多的是____市。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荒地和滩涂资源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关于黄河入海泥沙数量的变化趋势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入海泥沙数量不断减少,一种是入海泥沙数量不断增加。你赞同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以及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