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3年8月,东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水过程.一度出现24小时内超400毫米的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43.3%.至8月19日,嫩江、松花江流域111个县(区,市)373.7万人受灾.同期我国江淮地区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分析东北此次暴雨洪涝形成的自然原因.
            • 2. (2014•湖北二模)材料一
              2013年10月6日,浙江、福建沿海受到强台风“菲特”影响,中午时浙江温州、瑞安等验潮站的潮位已经超过橙色预警级别.浙江沿海多处在6日晚上22点至23点出现天文高潮位,浙江沿海最高水位出现在7日凌晨2点前后.
              材料二
              如图是台风菲特路径示意图
              (1)浙江7日凌晨2点前后出现最高水位的原因.
              (2)台风“菲特”实际产生的降水A地大于B地,解释其原因.
            • 3. 如图为我国洪灾危险程度区划图,以下因素中与洪灾危险程度关系最密切的是(  )
              A.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多少
              B.地势高低
              C.城市化水平
              D.植被覆盖率
            • 4. (2014•临汾校级四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说明A地干旱形成的季节及自然原因.
              (2)分析减轻B地干旱灾害应该采取的措施.
            •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中日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

              (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除震级、震源深度外还有哪些原因?
              (2)简述图示时间内中日地震死亡人数差别,并分析原因.
            • 6. 读下列某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图推测甲地降水特点及成因.
              (2)说出图中乙地的地貌并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其形成的主要过程
              (3)列举图示北部地区依赖当地资源条件发展的工业,并指出该地区发展工业可能引发的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
            • 7. (2012•山东)【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 8. 读图我国部分区域沿106.5°E所作地形剖面及气候要素资料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l、7月气温的变化特点与地形剖面的关系.
              (2)图中山地南北两坡的降水量有何差异?试述其形成原因.
              (3)图中A处山地南北两侧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差异?
              (4)图中B、C处的地形区分别为        .按照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两地区均为湿润地区,但B地区东部在7、8月份常出现旱情,而c地区全年干旱频发.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 9. (2011•北京)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 10. (2010•山东)如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