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98年6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这是长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0.21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多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1998年6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人为因素是
              ①流域内普降暴雨②上游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下降
              ③行洪区被农田、建筑占据④下游人海口挖沙、采沙现象严重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哪些人类活动有利于“缩小”洪涝灾害的影响?
              [     ]

              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 2. 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上述图表,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     ]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
              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D.通过多种形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 5. 在我国1991年、1998年的洪涝灾情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的监测网是
              ①气象监测网②地震监测网③水文监测网④海洋监测网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6. 2003年6月下旬至7 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①红外线②X光③可见光④紫外线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根据图中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断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D.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 8. 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改善,得益于长江上游地区
              [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B.退耕还湖
              C.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D.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整治
            • 9.     民政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情况,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42.1亿元;其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造成的,而且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下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影响中,最具有全国性的是__________。
              (2)干旱灾害在我国影响范围很广,但不同地区出现的季节不同,一般情况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各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有关高科技在减灾防灾中的利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配合,可以得到有关气象灾害的更为准确的信息
              B.通过生物技术转变农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C.喷洒剧毒农药,扑灭病虫害
              D.通过人工增雨,缓解旱灾多发地区的旱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