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八点半熄灯一小时。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只需要将不必要的灯在3月28日晚上八点半熄灭一小时。3月28日,一场全球3000多个城市参加的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从新西兰起,经大洋洲进入亚洲,环绕地球一周,最终在北美洲结束。中国作为进入关灯的第5个时区的代表性国家,携北京、上海、香港、澳门、保定、大连、南京、顺德、杭州、长沙、哈尔滨、长春等城市继续这场全球关灯接力。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是
                 A.节约能源     B.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C.了解和认识世界,维护世界和平
                 D.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
               
            • 2. 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 3.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该图显示的是
              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  
              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
              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 10.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 A.滴灌       B.漫灌     C.回灌地下水    D.抽取地下水
            • 4. 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
                     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
            • 5.     读我国某区域195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次生盐渍化  B.水土流失       C.水污染      D.土地沙漠化
                  2.该地区的城镇分布的特点及成因是
                   A.沿公路分布——交通便利          B.分布在森林里面——环境优美
                   C.沿河流分布——水源充足         D.选择地形平坦处随机分布
                
            • 6. 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2. 我国政府1998年下令洞庭湖地区实施退田还湖,主要原因是           
              A.洞庭湖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 7.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8. 读下图“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D区域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 全球变暖      B.水土流失      C. 土地荒漠化    D.酸雨
              2.该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①森林的大量砍伐               ②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③汽车尾气的排放               ④燃烧煤碳产生的废气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9.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以下2题。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0. 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以下2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 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 西北区和西南区    D. 西北区和南方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