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地质部门2009年9月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 2. 下图10为某地区城市发展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图10

              (1)1950年-2010年,该地区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完善,这种变化反映了该地区的__________过程。 

              (2)从自然条件看,该地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哪些有利条件? 

              (3)结合图中信息,说出该地区电子工业布局的优势区位条件。 

            • 3. 攀枝花、个旧等城市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改革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矿产资源的开发
            • 4.

              10、下列工业区中,工业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

              A.德国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沪宁杭工业基地
              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 5.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五个城市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A、C、D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气候温暖       C.资源丰富       D.交通发达
              (3)促进A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_______ 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4)按日前状况,哪个地点可能会形成一座新城?用F标在图中。

            • 6.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弱,说明人类越来越不需要自然资源。
              A.A
              B.B
            •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6年,在左图所示流城的上游修建了拉尼尔水库.当时坐落在阿巴拉契亚山麓的台地上的亚特兰大地区只有50万居民。半个世纪后,该流城又修建了许多水坝。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和阿拉巴马州都在争夺这片水城,引发了水派之争。

              如今,亚特兰大已发展为佐治亚州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人口已达500万。右图示意亚特兰大气候资料。


              (1)简述亚特兰大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

              (2) 拉尼尔水库冬春季蓄水,夏秋季排水,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左图所示地区水资源紧张,请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 8.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根据地下水质状况,将其分为五类。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已无I类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I~Ⅲ类地下水仅占22. 2%;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V类地下水则占56. 55%以上。地下水污染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材料二:华北平原某地地下水污染示意图。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地下水污染并说出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2)简述地下水污染产生的危害。
            • 9. 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是(   )
              A.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要开采地下水
              B.地下水开采成本高
              C.地下水受污染
              D.减缓地面沉降,保护地下水资源
            • 10.

              发电基地的建设利于当地

              A.完善基础建设,减少寒潮危害
              B.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C.加速资源枯竭,抑制经济发展
              D.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