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 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f亿元)

              城市人口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万)

              占比

              全省

              1534.97

              27447.59

              580.27

              4056.23

              0.53

              苏南

              349.54

              18030.85

              6241,63

              1996.99

              0.67

              苏中

              377.75

              4928.89

              1602.77

              790.81

              0.49

              苏北

              807.68

              4487.85

              1735.87

              1258.42

              0.42

              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            

              (2)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简要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3)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             ,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路一带”战略进一步刺激了西部的大开发。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图2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1)乌鲁木齐所在的盆地边缘分布有大量绿洲,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角度看,属于     分异规律;制约新疆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新疆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2)据图2推测,目前,从区域发展阶段看,我国西部地区应该处于     阶段,该阶段劳动力由第     产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我困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其转移的主要是     密集型产业和     密集型产业。

              (4)青藏地区昼夜温差     (大或小),并分析其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路一带”战略进一步刺激了西部的大开发。图l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图2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1)乌鲁木齐所在的盆地边缘分布有大量绿洲,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角度看,属于    分异规律;制约新疆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新疆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2)据图2推测,目前,从区域发展阶段看,我国西部地区应该处于     阶段,该阶段劳动力由第     产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困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其转移的主要是    密集型产业和    密集型产业。

              (4)青藏地区昼夜温差       (大或小),并分析其原因。

            • 4.

              经济结构转型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促使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与生产力水平相协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长三角”地区,2013年夏季“长三角”多个城市高温天数破50年来纪录。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

              材料二 2013年9月27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材料三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 造成今年夏天“长三角”地区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          。(填序号)

              (2)当台风中心到达图中A地时,试判断此时杭州的风向为          ,防御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包括            

              (3) 结合材料二,分析上海在商业贸易发展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4)结合材料三,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分析这种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                   

            • 5.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丝绸生产量与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桑蚕饲育适温为20~30℃,养蚕周期一般需要40~60天。

              2006年起,我国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西在接受“东桑西移”的过程中桑蚕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蚕丝产量已经稳居全国第一。

               

              (1) 分析广西发展蚕桑产业的有利气候条件。 (2) 江浙地区不仅是传统养蚕区,也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但是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地位在不断下降,分析原因。 (3) 相比传统蚕桑产业,分析开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应用对蚕区发展的有利影响。 (4) 分析N(南宁)市成为大宗蚕丝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5) 结合产业升级原理,分析我国“东桑西移”战略的可行性。
            • 6.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是“我国甘肃省地理简图”,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里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

              (1) 依据图文信息列举该地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2) 描述材料中的城镇分布特点


              (3) 流经甲地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试分析说明该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4)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地承接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具有较大优势,请列举两项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

              材料二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图2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图。

              材料三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1)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示意网,图中①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填“资源”或“技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

              (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填“西气东输”或“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________问题。

              (3)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________(填“环境污染”或“土地退化”)问题。很多企业把研发部门留在北京,主要是因为北京具有________优势。

              (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_______,下游________。

              (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 8.

              美国把许多电子工业装配企业迁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和住房 ③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④传播新技术、工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9.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随着天津港的建设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逐步成为国际性集散枢纽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等。

              材料二 下图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 河北与京津都面临着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将推动京津冀在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协同发展。

              (1)试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成为重化工基地的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三,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和城市生态保护所发挥的作用。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焦点之一。京津地区部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合在当地发展。河北省由于毗邻京津,将成为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3)相关学者对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持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两种观点各找几条理由。

            • 10.

              产业结构升级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升级历程,对后发展城市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读下表资料,回答问题。

              上海市与纽约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口结构(%)比较

              上海市(2009年)

              纽约市(2008年)

              第一产业

              4.57

              第一产业

              0.07

              第二产业

              建筑业

              8.39

              第二产业

              建筑业

              5.45

              制造业

              30.80

              制造业

              4.54

              第三产业

              批发零售

              16.47

              第三产业

              批发零售

              12.31

              其他

              39.77

              其他

              77.63

              合计

              100

              合计

              100

              (1) 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看,上海市与纽约市相比相同的是第          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低,第          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就业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上海市与纽约市相比不同的是第          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比纽约高,而第          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比纽约低。 (2) 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后发展地区。根据这一规律并结合上海的区位条件,分析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口比重远高于纽约的原因。
              (3) 批发和零售业是上海第三产业的特色部门,根据商业区位条件分析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
              (4) 上海第三产业各部门中,发展水平与纽约相差最大的是金融业和文化教育。上海采取的许多促进金融、文化教育发展的举措都有利于缩小这一差距,各举一例说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