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图2),判断其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

              图2

               

            • 2.

              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则其位置是 (  )

               

            • 3.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高低纬之间的水分差异
              C.地转偏向力
              D.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
            • 4. (2013秋•南关区校级期末)规律方法填空: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称之为“    ”.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    作用.
              (2)光照图中,特殊经线地方时的确定: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时,如ND.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时,如NC.
              (3)风力大小的比较: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    ;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    
            • 5. 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都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因此,风向一直与等压线垂直.    (判断对错)
            • 6. 读“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四个地区气温降水柱状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乙处气压带的名称是    
              (2)在图1上画出丙地的近地面风向(用虚线画气压梯度力,用实线画风向)
              (3)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这时是北半球的    季;
              (4)常年受甲和乙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特点分别对应图2中的        
              (5)C图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理论上其分布规律是    
              (6)D图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图1)
              材料二  安徽省等高线地形图(图2)

              (1)指出材料一所示天气系统影响下郑州和合肥的风向,并说明图示锋面系统过境时合肥的天气状况.
              (2)分析流水作用在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主要差异.
              (3)简述皖北地区商品棉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4)“缘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淮北市正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请你为淮北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 8. (2013秋•湖北期末)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时间是    (1或7)月;A、B风力较大的是    处.(注意数值!)
              (2)此时B处盛行风的风向为    ,其成因是    
                  .(与南亚的西南季风类似),对该地气候特征的主要影响是        
              (3)图中④处和③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一样,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简析④处气候的成因.(4分)
            • 9. 决定风速大小的最主要力是(  )
              A.摩擦力
              B.惯性离心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 10. 如图中四个箭头能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