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季风风向示意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北半球的    季(冬或夏).此季节北半球同一纬度陆地的气温    (高或低)于海洋,形成低气压.
              (2)从图中风向上看,A处为    风.B处为    风.
              (3)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和    
            • 2. (2013秋•普宁市校级期中)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是北半球的    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为    
              (2)B处此时盛行    (风向)季风.该处季风的成因是    
              (3)半年后,A处盛行    (风向)季风.季风环流使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形成了典型的    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 3. 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 4. 如图是“某时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时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乙中的    (填序号)地点.
              (2)就气压状况看,甲为    中心,此时被甲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3)就气流状况看,乙天气系统名称为    ,其四周的气流方向如图丙中的    图所示.
              (4)图甲所示时刻,上海市的风向为    .天气特征是    
              (5)在图丁中的直线上补画箭头,以表示图甲所处季节的季风环流.
            • 5. 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东西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B.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 6. 读图(图中阴影代表高压中心),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图中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2)AB两图表示的季节分别是:A    B    
              (3)据图指出东亚冬、夏季节分别各吹什么盛行风?
              (4)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性质有何特点?受其影响,我国冬夏气候有何特点?
            • 7.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F自然带在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降水条件
              C.地形
              D.洋流
            • 8. 下列关于亚洲季风和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亚东南季风是由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形成
              B.东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各类季风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D.形成季风的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因素
            • 9. 如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季节,并阐述理由.
              (2)指出图中控制印度(乙位置)的大气活动中心和此时印度的主导风向.
              (3)7月份,潮湿的西南风控制乙地区,使该地区进入雨季.试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角度分析该盛行风的形成过程.
              (4)由图可知,北半球的气压带呈    状分布,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    状分布,其原因取决于    性质差异的大小.
            • 10. 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气压中心明显呈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D.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