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工程    (    )
              A.为保证水质的优良,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
              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
              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
              D.因地势原因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2.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B.极大改善沿线水质,使水价降低C.在千岛湖作为取水口,将会减少下游取水所承受的沿途水环境污染压力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
            • 2. 读“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             联盟。
              (2)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裕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是     ,该集团中的发达国家是           ,发展中国家为      
              (3)图中总部在西半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  个,在夏至,白昼最长的总部所在地对应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4)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原因是                                   
            • 3.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了实施阶段。这项工程的实施,对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实现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最大意义。结合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主要是为了解决   等城市的用水紧张问题。造成上述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2)图中输水工程的优点是                ,但该工程的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对长江河口地区可能造成        的问题,对北方灌区可能造成           的问题。
              (3)水利专家们论证后提出了让东线工程的北上江水经大型涵洞在a河河床下通过的设想。从地理角度看,政府最终采纳这项建议而否定了河面跨越方案的主要理由是                           
                                                       
            • 4. 读下面的三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品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                               
                                                      
              (4)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在招商引资,接受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这些省区应该如何抉择?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与“长江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玺济增长快,投资环境佳的两个区域。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略图

              (1)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对外开放,分析“珠三角”发展经济特区经济政策
                  制定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2)自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但近年来该地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发展速度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目前,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企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在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原先从香港、台湾等地迁来的部分产业已逐步转移到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

              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

              (3)材料三中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弱化”是指?与之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珠江三角洲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影响分别有
                  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您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图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哪些资源的开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描述图示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说明城市的主要职能:C为________城市,D为________城市,E为________城市。
            (4)从交通条件分析,村镇A形成城市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镇F没
                有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了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处理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下表是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区及指数。
            材料二:
                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判断:“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1)指出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省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分析浙江省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读图,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读图,回答下题。

            在哈萨克斯坦和斯里兰卡两国中任选其一,概述其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

          • 1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严重短缺,成品油依赖进口。2010年7月我国和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在该国最大城市拉各斯(位置见下图)投资80亿美元兴建大型炼油厂。此外,我国还有许多企业参与尼日利亚农业、矿业、电力、铁路等行业建设。

            (1)分析拉各斯建设大型炼油厂的优势条件。 

            (2)说明我国企业在尼日利亚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