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___________式,城市地域结构呈___________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区位
              代号
              土地利用
              类型
                                        理由                                   

               

               

               

               

               

          • 2. 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图为某地1950年和2000年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A、F两地均已形成村镇,其中F形成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00年该地形成了5个城市,这些城市可能的发展条件是: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3)F地没有形成城市,其原因可能是这个地区的公路建设使____________运输的重要性下降。
          • 4.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省(市)。
            (2)指出图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读“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M、P、Q三处是高级住宅区的为_____________。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币发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城市化水平分布图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6%,城市人口也由1.7亿增加到约7.1亿。 

            (1)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是                   

            (2)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           

            (3)我国冬半年多发的           (气象灾害)带来大风可以驱散雾霾。

            (4)雾霾天气发生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是因为            

          • 7.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某城市1949~2015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8.

            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3%,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32%。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30亿,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1)图中反映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化有何特点?并说明变化原因。


            (2)写出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产生的问题。


            (3)概述人口流动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 9.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图9为我国某区域图。据此回答17~18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