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铃薯性喜温凉,生长期间的温度在13℃至22℃最为适宜,雨量要求播种期在15毫米以上,成熟期在130毫米以上;喜光,但发芽期要求黑暗;土层深厚、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对马铃薯的生长最为有利;充足的肥料有利于提高其产量.丙地区近年来实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新技术种植马铃薯,具体做法是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直接播种马铃薯,然后用稻草均匀覆盖(图1).
              (1)说明丙地区稻草覆盖技术对马铃薯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2)依据图2“甲地区2010年某市马铃薯价格生成与变化资料”,指出马铃薯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从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任意两个导致马铃薯零售价格上涨的因素并提出降低零售价格的主要措施.(3)近年来,乙地区部分乡镇利用马铃薯加工制作马铃薯薯片、马铃薯白酒、马铃薯粉丝、粉条、粉皮、马铃薯膨化食品等.简述乙地乡镇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的意义.
            • 2. 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航,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图是台湾海峡两地及其月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泉州和基隆同为海港城市,气候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夏季都高温多雨,请再写出一条共同特征,并结合图分析基隆冬季多雨的原因
              材料二:2013年9月4日,基隆电视台新闻报道:在倾盆大雨中,一块巨型大石突然“从天而降”,险些砸中正在公路上行驶上的车辆.巨石并非“天外来石”,而是由于台风频繁过境引起岛内各地连日暴雨,造成当地山坡土质松动,不少大石从山上滚落,危及山下民居及交通要道.

              (2)结合图和材料二分析此次地质灾害的成因
              (3)对比写出台湾西海岸和福建东海岸河流水系异同各一项.
              (4)台湾岛铁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并呈环状,主要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经济原因    
              (5)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材料三:2008年福建永定土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冬暖夏凉.

              (6)土楼属于    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    价值、价值和科学价值,合理开发后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 3. 阅读我国中原经济区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0年全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0.3%46.3%43.4%
              中原经济区(CPER),涵盖 河南全省及其周边省的部分地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文化底蕴深厚.前不久,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1)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区,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发展策略,试从有利及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经济区规划中同样提出“有序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策略,你认为该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
              (3)分析河南省1978年-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4)对比我国2010年产业结构状况,对河南省2010年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原理,提出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
            • 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腹地,能源资源丰富多样,工业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为主,发展潜力大,但又是一个能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根据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甘肃省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材料二:图2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
              (1)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温暖湿润的    风,其吹不到玉门关的原因是    
              (2)甘肃省最南端区域的自然带类型为    ,由东南到西北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
              (3)1997-2011年期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甘肃省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防范的最主要生态问题是    
              (4)近年来,甘肃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试分析其地理意义    
              (5)简述甘肃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 5.     2006年夏季,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为挽回旱灾的部分经济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事实上,以前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读图回答问题。

              (1)制约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最不利自然条件是什么?其针对这一不利条件在生产中应采取
                  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重庆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的社会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庆某乡镇的小明先去成都与表哥汇合,再去南疆摘棉花,如何走最近?请你帮他选择经过的主要
                  铁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右图为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走廊”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贺兰山以西的沙漠中分布着100多个盐湖,是我国西北盐区的一部分。简述该区域多盐湖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甘肃省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甘肃省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截至2009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市场份额占全国葡萄酒市场的10%左右。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的角度,说明为确保目标实现需要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民勤县历史上曾是“湖泊涟漪、水草丰茂、可牧可渔”的绿洲。但目前已成为我国沙尘暴源地之一和生态特级危机区。为了拯救民勤绿洲,民勤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关闭部分机井、压缩农田面积、推广滴灌技术、进行生态移民”四大措施。针对民勤县政府制定的四大措施,分别对应说出其实施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与“长江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玺济增长快,投资环境佳的两个区域。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略图

              (1)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对外开放,分析“珠三角”发展经济特区经济政策
                  制定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2)自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但近年来该地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发展速度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目前,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企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在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原先从香港、台湾等地迁来的部分产业已逐步转移到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

              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

              (3)材料三中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优势弱化”是指?与之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珠江三角洲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影响分别有
                  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您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图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哪些资源的开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描述图示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说明城市的主要职能:C为________城市,D为________城市,E为________城市。
            (4)从交通条件分析,村镇A形成城市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镇F没
                有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了30个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经济增长绿化度反映的是生产对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体现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反映的是社会组织者处理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水平与力度。下表是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区及指数。
            材料二:
                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GDP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判断:“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1)指出2008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省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区,结合材料一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分析浙江省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200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381万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得到稳步推进。读图,并结合上述文字资料,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