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女都一样
              B.四海为家
              C.多子多福
              D.全民皆商
            • 2. 近现代人口迁移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地区的是(  )
              A.北美洲、大洋洲
              B.北美洲、非洲
              C.亚洲、大洋洲
              D.欧洲、非洲
            • 3. 广东整体人口素质仍然不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下关于实现广东人口结构转型的措施错误的是(  )
              A.降低门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B.以低端制造业区域转移带动低端劳动力区域转移
              C.以制造业技术进步带动劳动力素质提升
              D.积极发展以本专科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经济
            • 4. 如图是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998年以来,该城市总人口数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
              A.人口基数大,人口总数增长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C.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
              D.外地迁入人口增多
            • 5. 读2010年我国各省老年人口比例图,回答2010年西藏和广东老年人比例低的原因(  )
              A.广东和西藏迁入人口多
              B.西藏和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广东有大量的年轻人口流入
              D.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广东城市化水平高
            • 6.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0~14岁、65岁及以上的非劳动人口与15~64岁劳动人口的比重.如表为2012年东部某省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若该省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其影响是(  )
              年龄段省外流入流出省外
              0-146.816.5
              15-3461.345.4
              35-6430.435.7
              65以上1.52.4
              A.加剧人口老龄化
              B.减轻就业压力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负担减轻
            • 7. 近年来,我国在生育方面的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8. 如图中甲是历次我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乙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流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总数减少,应大量吸纳海外移民
              ②15-59岁人口比例上升,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③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应完善养老体系
              ④流动人口增加,应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9. 如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10. 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B.“高高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三低”模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