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
            • 2. 下表为“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比重”。据此完成16—19题。
               
              城镇人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10年
              年增长率(%)
              2000年
              2010年
              增长百分点
              苏南地区
              1467
              2288
              4.54
              59.6
              70.3
              10.7
              苏中地区
              636
              917
              3.73
              37.7
              56.0
              18.3
              苏北地区
              983
              1533
              4.54
              31.2
              51.5
              20.3
              16.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用地规模              
              B.城市人口总数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17.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省城市化A.起步早       B.速度快                 C.水平高                   D.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8.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B.十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C.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19.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地下径流增大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热岛效应增强 D.土壤肥力提高
            • 3.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

              17.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18.该城市中心区的迁移方向是 A.向西北迁移       B.向东南迁移        C.向西南迁移       D.向东北迁移 19. 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 4. 读北京市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图,据图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标志着北京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B.使城市中心区商务功能愈加突出
              C.人口密度趋于规则化、均衡化
              D.工业郊区化是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的重要原因
            • 5. 为上海城区用地规模变化图,下列叙述中不是伴随着上海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而出现的是

              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C.农村人口比重上升
              D.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 6. 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值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和2010年R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分布曲线,读图完成1~2题。

              1、与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

              A、环境
              B、地租
              C、交通
              D、技术
              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特大城市
              [     ]

              A、制造业就业密度降低
              B、服务业就业人数减少
              C、制造业比重上升
              D、服务业比重上升
            • 7.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启动,江苏人口普查首日出现 “人难逢,门难进”现象。以下是苏州市某普查员所写的调查纪实摘录:“该小区业主多为外来人口上班族,白天上门经常扑空,我们总结了经验,在正式普查时调整了工作时间,晚上5:30后上门登记。”“天平小区尹女士告诉我们,丈夫在上海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学,平时只有节假日才回来和她住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有
              [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个人需求
              D、国家政策
              2、苏州市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将会
              [     ]

              A、扩大城市服务范围
              B、加重人口老龄化压力
              C、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 8.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1~2题。
              1、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取“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     ]

              A、城市化水平高
              B、总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快
              2、若我国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9. 下图中图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①中郊区地价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郊区交通通达度提高
              B、城市规模缩小,用地紧张
              C、郊区基础设施比城区更完善
              D、中心商务区整体外迁
              2、图中反映了该城市
              [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增长趋缓
              B、城市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
              C、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核心区面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过渡带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
            • 10. 下图中横轴表示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纵轴表示人均GDP(美元)。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箭头最可能代表的是
              [     ]

              A.高科技产品
              B.人口迁移
              C.产业转移
              D.资金和技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