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市区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材料二 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分析图甲,描述上海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____________运动。 

              (3)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____________。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可采取____、____等措施。 

            • 2.

              (26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下图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

               

              (1)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8分)

              (2)从城市化角度指出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作用,并分析原因。(10分)

              (3)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理由。(8分)

               

            • 3. 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试分析济南与滨州两城市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6分)
              (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所以应尽快将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发展成像济南一样的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
            • 4.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示地域范围内各级城市的数目:直辖市        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    个,地区级城市       个,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简述城市间距离的大小与城市级别高低之间的关系。
               
               
            • 5.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图中三个城市的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原因是什么?
               
               
              (2)图中三个城市在相同的区域内数目最多的是      ,彼此之间距离最远的是      。
            • 6. 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该市2005年各地区人口变动(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之差),1995-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上信息推断图示河流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B、C、D、E四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5年A、B、C、D、E各城区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1995年相比,该市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双选)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B. 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C. 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D. 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5)描述该城市扩展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读下面“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____图,表示平原商业网点的是____图。  
              (2)山区向平原销售的商品主要__________等,从平原调进的商品主要是____________。可见,山区和平原由____________的不同,使它们生产的产品种类不同,导致生产劳动的地域分工。
              (3)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较____,因为那里人口相对______,交通相对______。
              (4)货郎担、大篷车属于______式商业网点,适合于____图。

            • 8. 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城市人口56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年后城市人口预计达113万。根据图中信息简述促进该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市工业区布局的主要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城市的常年风向最不可能是_________;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__地。A、D两地居民区中,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地。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三角洲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图1);某区域图(图2);福建省城市、交通线的分布图(图3)。
              (1)简述福建省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建省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缓解供电紧张状况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的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读“某城市道路网及卫星城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路网属于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B、该路网属于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C、我国许多大城市有这种道路网
                  D、欧洲许多著名的大城市有这种道路网
              (2)该城市的市中心与郊区之间采用了_________状道路格局,城市中心外围采用了__________状道路
                  格局。
              (3)为了减少城市交通环境的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