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沙雅县(如图),地域辽阔,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塔里木河自西向东在沙雅县中部偏北横贯全县,将本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渭干河冲积扇平原和塔里木河谷平原,为沙雅县的农业及人口聚居的地方,约占总面积的19.6%;南部为沙漠,约占总面积的80.4%。沙雅县境内塔里木河两岸保存有最完好的、世界最大的“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沙漠英雄树——胡杨林,如今正面临面积锐减、碎片化趋势严重和质量下降等问题(如表)。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表:1989~2009年沙雅县胡杨林面积变化

              年份 

              面积/km2

              斑块数量/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89 

              2230 

              151 

              14.77 

              2009 

              1833 

              132 

              13.89 


              (1)指出导致沙雅县胡杨林面积减小、碎片化严重及质量下降的原因。

              (2)分析沙雅县分布并保存有最完好的、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原因。

              (3)简述近几十年来沙雅县的灾情变化。

              (4)你是否赞同该县实施退耕扩林,解决日益凸显的荒漠化问题。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 2. 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②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
              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3.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只会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B.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同是7级地震,耕地易损性远大于建筑用地
              C.人类活动能够“缩小”灾害影响,也能“放大”灾害效应
              D.虽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是相同的
            • 4.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如图分别为中央气象台某次未来24小时沙尘天气预报的局部图和沙尘暴天气景象图。

              分析图示区域春季沙尘天气多发的原因并说出沙尘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5. 水库可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修建水库对下列哪种灾害的减灾效果最明显(    )
              A.暴雨
              B.寒潮
              C.地震
              D.滑坡
            • 6.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只会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B.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同是7级地震,耕地易损性远大于建筑用地

               

              C.人类活动能够“缩小”灾害影响,也能“放大”灾害效应
              D.虽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是相同的
            • 7. 修建大型水库,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水灾
              B.旱灾
              C.地震
              D.寒潮
            • 8. 【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它的主题是“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国际社会把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入侵、传统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列为当今全球四大环境问题。
              材料二  1979年,第一只美国白蛾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所到之处,枝枯叶落,如同经历一场“无烟的火灾”。2008年,它从西北方向进入临沂市,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繁殖。今年,它或许会在临沂157.4万亩的林地、农场上繁衍生息,肆无忌惮地啃食着绿色。
              (1)美国白蛾为什么会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形成危害,会有哪些危害?(9分)  
              (2)如何防范外来物种入侵?(6分)
            • 9. (自然灾害与防治)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0分)
              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米。
              材料二 “东亚局部地区图”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我国汶川地震的10倍
              B.造成日本此次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海啸
              C.上图中A、B可能表示不同气候的分布区
              D.日本在此次灾害中,核泄漏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此次地震灾害中日本人员伤亡远小于一年前海地地震,试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角度分析原因。(8分)
               
            • 10. 进入2009年11月后,一股又一股寒潮向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袭来,人们普遍感到当年冬季特别冷。下图示意入侵我国寒潮的源地和路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寒潮源地是北冰洋,先后途经我国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__________高原东侧南下。
              (2)中路源地是C区域一带,从D__________湖西侧南下,先后经我国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山脉、
                       ___________高原、华北平原,到达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3)说明我国A、B地形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潮对我国农作物危害最大主要在什么季节?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寒潮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时,图中的C区域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试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沙尘暴”灾害链。读图并将下列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与图中数码相应的空
                       格内。

              A、雪灾 B、低温 C、生物冻害 D、大气污染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