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收入分配改革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
              B.什么是真正的社会正义
              C.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
              D.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慈善事业体量的增大,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慈善法》明确提出,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有利于将更多的慈善资源引导、汇聚到扶贫济困这一重点领域,引导慈善参与扶贫攻坚,促进更多的人口尽早脱贫致富。
                  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2)阐述《慈善法》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3)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应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慈善。
            • 3. 材料一

              注:①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工资是城镇职工的8.68倍,2011年扩大至17倍。
              ②中国企业员工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的平均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的50%差距很大。
              ③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中,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
              材料二 2014年Il月6日,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健全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企业负责人与职工之间的合理分配关系,调节行业间的薪酬差距,建立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专家解读提出,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要通过政策的、市场的手段来退步引导和调节,建立与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新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角度,说明国家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建立企业薪酬分配新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 4. 农历马年,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好戏连连。一份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初,国务院分批出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方案,调整央企高管过高的薪酬分配方案,推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材料二:年末,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1)请从矛盾的角度,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及相应的经济学依据。
              (3)有观点认为: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问题。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 5. 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从2013年4月1日开始,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310元调整为1500元,增加190元。这一举措(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④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6. 2012年,山东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2012年山东省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扣除价格因素)。
              (1)指出图表所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  山东省政府以鲁政发[2013]3号文件印发《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将全省15.7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构建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最终目的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依据材料二,说明山东省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的。
              (3)阐释“十八大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标”所包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 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请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论述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得规范。
            • 8.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幸福安徽”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某校高三(1)班部分同学以建设“幸福安徽”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话题一:收入倍增】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五年我省全面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如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等。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巨大意义。
              【话题二:民主管理】安徽省委决定从2011年9月始至明年2月底,用半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五级书记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感、解民忧、惠民生”大走访活动。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安徽开展大走访的意义。
              【话题三:转变管理方式】为建设幸福安康,省委、省政府抓住政绩考核这一“牛鼻子”,结合全省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各地资源禀赋差异,推出省辖市新考核体系。新考核体系将省辖市分为四类:一类为合肥、马鞍山、鞠湖、铜陵市;二类为准北、蚌埠、淮南等市;三类为毫州、阜阳、六安三市;四类成都市为黄山市。考核指标权重“因地制宜”。
              (3)运用“矛盾”相关知识,说明安徽转变管理方式的合理性。
              【话题四: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近年来,安徽扎实推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瓴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请你为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几点建议。
            • 9. 材料一: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人均GDP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材料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 1123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仅有日本和韩国。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0000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
              材料三:比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第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
              第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在0.5左右,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而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在利用外资方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较高。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第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普遍较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内涵,并运用哲学发展的观点说明应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陷阱”。
              (2)试从经济和文化角度提出我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应采取的措施。
              (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 10. 某校高三学生就“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进行探究。各小组收集了如下资料:
              A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句话最受舆论热捧,其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看成最大亮点。国家着力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既要有“加法”,又要有“减法”,概括地说就是增收减负。
              B组:该校所在某市2011年经济发展情况
              GDP11.2%
              财政收入21.3%
              企业利润12.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9.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9%
              C组:所在城市2011年7月首次启动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9月1日执行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都深受市民欢迎。另据调查,该市储蓄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于市民要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拼命攒钱。
              假如你是该课题研究成员,请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分析并解答下列问题。
              (1)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提高中等收入比重”过程中,做好“加减法”的必要性。
              (3)从经济生活角度给该市做好“加减法”提出合理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