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2年7月26日开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进行了一次为期25天的“穿越内蒙古高原”考察活动.行程12500km,第一站是科尔沁地区.科尔沁沙地上流淌的西拉木伦河距今8000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的哺育,留下近4000处古遗址有规律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西拉木伦河的重要支流)两岸.读穿越内蒙古行程路线及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

              (1)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穿越内蒙古高原”行程主要经过的自然带和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2)简述现代西拉木伦河的水文特征
              (3)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类遗址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是什么?
              (4)所有历史记载,科尔沁都是疏林草原之地;现在科尔沁,疏林之下却只有干涸的沙地,主要成因有哪些?实行草场承包、定居围栏放牧是当前内蒙古沙地治理的普遍措施,但这种方式和游牧相比,却出现了游牧很难出现的草场严重退化,为什么?
            • 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橄榄怕涝、好气(土壤透气),世界主产地在地中海沿岸.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A地,2013年A地油橄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是“中国油橄榄之乡”;A地林木繁茂,被誉为“陇上江南”,土壤中砂粒含量达60%以上;该地多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受灾严重.

              (1)分析A地区成功引种油橄榄的自然条件.
              (2)简述图1地区修建铁路的自然障碍.
              (3)近年来,该地农村小水电发展迅速.你认为该地是否该大力发展小水电,并说明理由.
            • 3. 甘蔗是我国主要糖料作物之一.最适宜甘蔗生产的水热条件为年降水量1500~2000mm之间,生长期内≥10℃积温6500℃以上.根据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材料一:如图为广东、广西自然地理条件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1990~2010年广东、广西甘蔗生产状况统计表.
              年份种植面积(104hm2产量(104t)
              广东广西广东广西
              199029.0631.992165.51501.8
              200017.8150.871253.22937.9
              201015.49106.931300.17119.6
              (1)1990~2010年广东、广西甘蔗生产状况的变化特征是、简述广西甘蔗主产区分布的变化特征
              (2)干旱是影响广东雷州市甘蔗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析该限制性因素的成因.
              (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说明广西发展清洁能源的优势方向.
            • 4. (2014•浙江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所示区域是中国是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区,其中甲市有中国最大葵花油生产基地.其产品销往国内外,近几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对葵花籽需求量大大减少,有些地区还出现葵花籽滞销现象.
              材料二:向日葵原产热带,但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是一种喜温又耐寒的作物.它植株高大,叶多而密,是耗水较多的作物.喜欢充足的阳光,其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性.日照充足,幼苗健壮能防止徒长;生育中期日照充足,能促进茎叶生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生育后期日照充足,子粒充实饱满.
              材料三:2013年3月8日下午,随着冷空气前锋不断逼近,蒙古国中部出现沙尘暴.14时,新疆淖毛湖出现强沙尘暴.晚上,内蒙古地区中南部出
              现扬沙,局地还有沙尘暴.“大风将沙尘卷向空中,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飘向华北平原地区”. 西北农牧区过度樵采是荒漠化原因之一,荒漠化加剧了沙尘暴,成为北京的沙尘暴重要沙源地,北京“雾霾未去、沙尘再起”.
              (1)据图分析图示区域种植向日葵的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地区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有效解决沙源地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以缓解北京的沙尘暴天气.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1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2.
              材料二: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 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甲为伊犁河流域局部图,该流域降水丰富,图中阴影部分(甲地)年降水量约为700毫米.图乙为伊宁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  土壤有机碳(TOC)和氧化铁(Fe2O3)含量是反映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地表植被生长的状况,进而反映当时气候的干湿条件.图丙示意“伊犁河谷某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氧化铁曲线变化图”(虚线为平均值),反映了距今3710年的气候变化.
              材料三  花蜜来自植物的蜜腺,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和光合作用制造成的,除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就贮存在植物体内.该地区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素有“蜜库”之称.
              (1)分析甲地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推断伊犁河谷地区3710年前至今气候的干湿变化情况.
              (3)分析材料三所示地区成为高品质“蜜库”的原因.
            • 7.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如图1)

              材料二:陕西榆林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流沙已逼近榆林城周围,甚至爬上了城墙头.为治理风沙,当地一改过去人工平复沙丘投资大、见效慢的做法,采用了“引水冲沙造田”工程,其办法是:在高处先修建好引水渠和蓄水池,在位置较低处的四面修上围埂,从蓄水池中放出水来冲刷沙丘,利用水力把沙丘拉平,水和流沙到有围埂的低洼地面,排出水后淤成平展的农田,水再重新抽回加以利用.经过多种措施治理,现在榆林的林草覆盖率将近50%,每年的风沙次数从过去的100多次降为10次以下.图2是“引水拉沙造田”工程示意图:
              (1)请说出材料一中甲谷地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出榆林地区这种治沙工程对当地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3)近些年来,榆林市大力发展大漠蔬菜产业,其大葱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市场享有盛誉,球茎甘蓝创造了迄今为止全国单产最高纪录.请从自然方面说明榆林市发展大漠蔬菜的优势条件.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  素有“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平原上,湖南粮仓岳阳的人均耕地竟然只有0.91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而且,乡村年久失修的沟渠路网,高强度耕作下被损耗的土地肥力,这些让岳阳农业的增产前景后继乏力.国家重点扶持工程“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也因此上马.下图为岳阳、常德、益阳等三个地级市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治的范围.

              (1)说明材料一中甲省区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一中乙河段(荆江)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
              (3)指出材料一中丙所在省区主要发展的工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二分析“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意义.
            • 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推理甲湖泊形成的过程.
              (2)分析该河段水系特征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 10. (2009•浙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