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利用地理统计图可以使枯燥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分析和比较各种地理事物“量”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读“人口统计图”及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见图甲)

              (1)图1中第        阶段和第       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均十分缓慢。(2分)

              (2)从人口增长特征看,图2中B国处于图1中第         阶段,

              A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型。(2分)

              (3)分析B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4分)

              问题:                                           

              解决措施:                                          

              (4)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6分)

               

            • 2.

              下图(图)模型一、模型二分别是政策改变前、后的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力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变化模型

              【小题】说明人口政策改变后

              A.劳动力数量变化最快
              B.劳动力负担一直增加
              C.低龄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前期负担加重
              D.劳动力人数增加,抚养比立即减小
            • 3.

              我国准备有条件放开二胎生育。某大学生根据调查数据(政策改变后生育率为原生育率的1.4倍左右)设计了人口政策变化前后的人口增长数学模型(如图)。完成下题。

               

              【小题】 图中正确表达了政策改变后劳动力(15~60岁)变化(比重或人口数)的是

              A.模型1
              B.模型2
              C.模型3
              D.模型4
            • 4.

              据报道: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在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3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届时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A.产业结构将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劳动力不足,社会福利养老负担加重
              C.加剧城市环境问题
              D.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 5.

              (20分)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6分)

              (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4分)

              (3)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折线图(4分),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

              点。(6分)

               

               

            • 6.

              下图为2010年我国各省老年人口比例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京津地区
              B.长三角地区
              C.川渝地区
              D.珠三角地区2.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 自然增长率高                B. 出生率低C. 医疗水平高                  D. 迁入人口多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务院决定,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0时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结合材料二中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统计图,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中1950-2050年中国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

               

            • 8.

              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读“某国政府经济管理示意图”,回答第11题。

              根据图示,最符合a空的内容是                                            (    )

              A.控制人口总数,提高人口素质
              B.生产重点转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全面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
              D.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9. 【题文】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的是
              A.中国
              B.法国
              C.埃及
              D.巴西
            • 10.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尽管从1973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3亿以上,但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下面是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三: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3)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_________%,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________________(低或高)的。
              (4)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7)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