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读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城市发展过程反映了城市化三个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海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多则城市化水平就高。
            • 3. 如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    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现拟在ABCD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    地;从环境角度考虑,化学工业布局在E处的合理性体现在:        等.
              (3)近年来,该地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主要动力是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比重不断上升.
              (4)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为缓解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等.
            • 4.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 5.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昆影响还表现在:
              (1)对生物:    
              (2)对气温:    
              (3)对降水:    
              (4)对地下水:    
              (5)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多项选择)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