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 2.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
              1
              4
              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图2,结合相关史实,从全球角度和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探讨图2所示贸易发展的特点。
            • 4.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 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 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 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 后来中亚、西
              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 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 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 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 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
              的。 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 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葛剑雄谈丝绸之路
                  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路一带”建设献一策。
            • 5.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历史条件,究其世界影响与新航路开辟相同的是(  )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开启了对外扩张的序幕
            • 6.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 7. 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中国被全球化击败,却也从全球化中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据材料概括指出早期全球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2)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
              (3)据材料指出当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角色变化及方略,并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分析其合理性。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
              材料三  漫画(图2)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3)。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档案解密1972(五)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 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我国和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回答下列各题。

              请结合所学为汉朝“丝绸之路”地图配以文字说明。
            • 10. 一般观点认为:秦朝确立了同心圆的体制架构,而汉代以后确立了同心圆的文化思想架构。如图是《小中华思想下的华夷秩序》,在这一秩序下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曾自称为“小中华”,意即“文化认同、文明继承者”等。
              这一思想秩序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得益于(  )
              A.汉朝开通丝绸之路
              B.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C.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D.汉朝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