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
              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 2. 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引起过社会思想混乱
              B.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C.都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D.都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
            • 3. 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 4. 下列历史人物与苏联解体直接关联最大的是(  )
              A.叶利钦
              B.亚纳耶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5.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箫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 6. 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  农业问题严重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  赫氏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问题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代人打败饥饿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 7. 在《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上,有这样一段话描写某时期的苏联社会:“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到:‘战争(二战)结束也有十一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是(  )
              A.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D.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8. 下面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的漫画,其主旨是(  )
              A.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B.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C.体现了西欧各国积极探索共同体的模式
              D.期待着早日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至3000万公顷……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
            • 10.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一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
              A.②④③①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