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传统理论往往把和平与民主同举,而把暴力与专制并论。摩尔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尽管许多资产阶级著作往往有意无意地抹去这一历史渊源。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序言》
              结合中外史实,评述材料中摩尔的观点。
            • 2.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3.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粱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辛亥革命是否属于“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试说明理由。
              (2)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 4.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1884-1885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得到了选举权;20世纪初期,妇女取得选举权;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体,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第十一条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学者林家有谈到: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老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情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民主政治成就及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评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 5.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问题: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且《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分别指什么?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辞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
              材料三  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发生的价值和共和政体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时至二十世纪初年,大清帝国害了癌症,气数已尽,非垮不可了。“墙倒众人推”!众人推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方法也完全相同。只是你推你的、我推我的罢了--这便是满清末年,中国革命运动的形式和性质。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观点二:“君主立完比民主共和更符合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革命”在中国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辛亥革命是造成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请对上述某个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 8.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 9. 1851年与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是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发生的
              B.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
              C.发动者都曾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D.都主张推翻清朝并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 10.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两次历史性巨变。这两次巨变都

              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