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的国歌出现在荷兰。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杭西班牙统治者的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史》冲向敌人,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被借用的最多的国歌是英国国歌《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演奏,1825年公定为国歌。当代最短国歌是日本的《君之代》,也是受英国国歌启发完成于明治时期,歌词的大意为: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1974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曾提出要以法律形式把《君之代》确定为日本国歌,但该方针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抵制。1999年日本国会表决通过《君之代》为日本国歌。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歌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1)有人说《天佑吾王》从诞生到确立为国歌的过程恰好是英国国力繁盛的过程,列举这一时期能够激发起英国人国家自豪感的具体事例三例。分析《君之代》1974年被日本社会抵制1999年又被接受的原因。
              (2)《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结合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
              (3)对于要不要修改国歌的问题。有人认为要尊重历史尊重人们的感情不能改动,有人认为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分别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 4. 读图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图示地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列举近代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或封建主义的重大斗争。
              (3)试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哲学道理,分析我们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时,如何正确处理引进、消化和创新的关系。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
              英国法国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
              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 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 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民主进程中各自呈现的主要特点。他们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二 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谈谈美国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
              材料三  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塞给袁一部他未参与制定的“宪法”,束缚其手脚。《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4)有人说“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6.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传统理论往往把和平与民主同举,而把暴力与专制并论。摩尔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尽管许多资产阶级著作往往有意无意地抹去这一历史渊源。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序言》
              结合中外史实,评述材料中摩尔的观点。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都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玄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哪些契机。
            • 8.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学习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一直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轨迹。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材料三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 9. 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世界民主政治从不完善到臻于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
              (1)阅读材料一,作者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材料二  有两种方式可让人们信任政府作出的承诺,其一是当权者确确实实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其二是自身服从于一整套规则的约束,这些规则不给违背承诺留存任何余地。
              --道格拉斯•诺斯《宪法与承诺》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使政府“服从于一整套规则”的?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社会的“善治”包括良好的“政治”和良好的“治政”。前者侧重于“治民”(即社会治理),后者侧重于“治官”(即政府治理).20多年中国改革实际上沿着这两个方向展开。
              --燕继荣《中国的改革:另一种民主化经验》
              (4)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怎样体现“善治”的?
            • 10. 图片作为一种历史资料,承载着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1、2中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图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寓意)。
              (2)观察如图3、4两幅书影,任选其中一幅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制定机构和历史地位)
              (3)如图5、6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事件、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