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尤其是工业城镇;新增选民在农村实行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及50英镑以上的租地农选举权标准,在城镇则实行10英镑财产的房产持有人选举权标准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将选举权授予所有成年男子
              1918年议会法案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
              1928年议会法案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2)归纳材料二中学者的观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 3.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54年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 4.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 5. 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且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 6. 《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B.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
              D.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和英国新制度相比,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用史实说明。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材料二中“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怎么理解的?
              材料三: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8.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残束了,即悲惨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9.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重大事件主要领导人性质主要历史意义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孙中山BC
              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
              材料三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表格的提示,填写字母A、B、C、D所代表的内容。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俄国人的路”走不通之后,中国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其开创的标志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