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四次转型”中后三次转型的表现。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分别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 3.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髙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  )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和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性质和指导思想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 5. 读图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图示地区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列举近代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或封建主义的重大斗争。
              (3)试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哲学道理,分析我们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时,如何正确处理引进、消化和创新的关系。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
              英国法国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
              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 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 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民主进程中各自呈现的主要特点。他们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材料二 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谈谈美国是如何实现权力制衡的。
              材料三  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塞给袁一部他未参与制定的“宪法”,束缚其手脚。《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
              (4)有人说“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7.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传统理论往往把和平与民主同举,而把暴力与专制并论。摩尔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尽管许多资产阶级著作往往有意无意地抹去这一历史渊源。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序言》
              结合中外史实,评述材料中摩尔的观点。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都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玄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哪些契机。
            • 9. 1851年和1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A.革命的力量
              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
              D.革命的手段
            • 10. 图片作为一种历史资料,承载着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1、2中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图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寓意)。
              (2)观察如图3、4两幅书影,任选其中一幅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制定机构和历史地位)
              (3)如图5、6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事件、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