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  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 2.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的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制度的建立、异族统治被推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尤其是工业城镇;新增选民在农村实行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及50英镑以上的租地农选举权标准,在城镇则实行10英镑财产的房产持有人选举权标准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法案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将选举权授予所有成年男子
              1918年议会法案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
              1928年议会法案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2)归纳材料二中学者的观点,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 4.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54年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 5.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 6. 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且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 7.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8.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粱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辛亥革命是否属于“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试说明理由。
              (2)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 9.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问题: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