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遯免的政治活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大 相径庭。阅读才来哦,完成下列要求。
              糊邮的革命大
              材料一  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深受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
              --《新华月报》1961年第11期
              材料二  资本主义之为-世界系统已过了时,它已不能实践其主要的使命;增加人的能力与人的财富,人类不能停止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只有生产力的增加和健全的、计划的即社会主义组织生产和分配,才能保障人类-全人类-体面的生活标准,同时赋予他们驾取自己的经济活动的宝贵自由。
              -托洛茨基:1932年11月27日对哥本哈根社会民主党学生之演讲
              材料三

              (l)依据材料一回答,“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是指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该事件与中国进代化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之为一世界系统已过了时”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得出该观点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革命”有何本质不同。
            • 2.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和英国新制度相比,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用史实说明。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材料二中“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怎么理解的?
              材料三: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摘自《中国政治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3.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残束了,即悲惨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4.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
            • 5.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1884-1885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得到了选举权;20世纪初期,妇女取得选举权;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体,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第十一条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学者林家有谈到: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老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情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民主政治成就及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评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二
              重大事件主要领导人性质主要历史意义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孙中山BC
              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
              材料三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表格的提示,填写字母A、B、C、D所代表的内容。
              (3)材料三中“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俄国人的路”走不通之后,中国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其开创的标志是什么?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史记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
              第一组  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轻工业重工业运输业贸易物储文教卫生城市公用其他
              7.66.5251.6819.237.23.7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工业
              总产量总产量
              原计划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比上年增长5.7%670万吨2亿吨
              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11%3400亿斤2400万担比上年增长8.5%720万吨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两者主张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8.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以政治方面的史实,说明第三帝国 “保守”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取代“帝国”在“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内涵有哪些?
            • 9. 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10.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