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丰富、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孔颖达等人受诏编撰的《五经要义》,成为每年明经考试的依据。开元中天下寺庙总计5358所,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注:古代西域王国,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贵族,画作受到广泛欢迎,“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回答:
              (1)学者们认为,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请依据材料一及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相关史事对此予以肯定性论证。
              (2)概括材料二中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修身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角度说明这些建议的积极作用。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校的社会契约在恐饰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着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澄《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右图是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的石蜡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后的1937年,《亚威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决别,成为一个新的美
              术画派的风云人物。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竟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1)材料一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看法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新的美术画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艺术流派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 3.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的这次讲话,既继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髓,又为新形势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三 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之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的依据是什么?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4)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结合陈独秀的文艺思想,你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这一派别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有谁?他们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救国方案,这一方案是什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进行了什么活动?你如何评价这一活动?
              (4)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5.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钺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一一-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 6.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各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具体实践如何?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材料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
              --《中国法制建设史》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粱启超《爱国论》有云:“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今夫国也者,以平等而成;爱也者,以对待而起。”1902年,梁启超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西来说”在中国知识乔盛行一时,它源于英国,由蒋智由等人著文广为宣传。其中对民族的来源和优劣的关注格外引人注目,粱启超就认为西方列强的强大就是源于种族的优越。为了论证中国种族的优越,章炳麟、刘师培诸人竟能对中国民族西来说深信不疑。
                  材料三  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一场史学革命,其起点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上,其根本的落脚点都在史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而引发近代史学第一次革命的关键问题:历史是国家的历史还是朝廷的历史?进而也引发了一个中国是“有史”还是“无史”之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观念”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乙)……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 -------1914年2月严复《<民约>平议》
              材料二   (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1914年2月严复致熊纯如书札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严复认为卢梭《民约》的流行导致中国社会“喋血捐生”而又“无济于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一一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二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一一孟庆鹏《孙中山文集》材料三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文存》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科学理论为例,说明近代欧洲的“科学之兴”。
              (2)材料一中的“人权”是指什么?它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3)材料二、三中的“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有何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产生这种认识的时代背景。
            • 10.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