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2. 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是“左”倾错误在两个历史时期中的结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由盲目走向自觉的转折点,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由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两次会议是(  )
              ①中共二大         ②遵义会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中共十四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3. 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材料二  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
              --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
              (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 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起点,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散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自然引导出政治自由主义的原则,促使原有的封建议会现代化,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议会权力的壮大有助于推动英国沿着较少暴力、具有代议制民主形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前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17至19世纪的英国发展史实说明上述观点。
                  材料二  所谓收回利权运动,也就是各省绅商发起的和领导的收回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的铁路权和矿产权的运动。它不仅是“实业救国”的一次大会战,兴起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振兴实业”的高潮,而且显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化民族主义行为……(绅商)认为:“经营企业是收回利权的最好手段,关系国家命运的兴衰”。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说明材料二中“理性化民族主义”的表现,你如何评价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材料三  整个70年代,在外交上,颇具影响的是1978年的出国考察热潮,先是中共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并承认南为社会主义国家,这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意识到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再是多个经济代表团访问日本和欧洲国家并于回国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做了汇报、写下考察报告,分析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可能性。
              --徐子棉《新中国国际战略选择与现代化的重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发展是怎样为现代化的重启创造条件的?
                  材料四  现代化与西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亦是亦非的辩证关系。从肯定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源头在欧洲,西方文明是现代化的核心,因而“西化”自然成为现代化的第一导向。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从否定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模式还不完满,还需要探索和改进;现代化的范围越大,卷入的国家越多,现代化的特色就越多,现代化离西化或欧化就越远。
              --杨宏雨《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
              (4)评材料四中现代化与西化问题的观点。
            • 5.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 下列对《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图中,1980年后投资曲线变化的表述,准确的是(  )
              A.我国逐步取消了政府主导投资的方针
              B.信贷投资呈下降趋势
              C.投资主要依赖国际市场
              D.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主体结构
            • 7.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主题学习和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邮驿制度
              从汉唐以来,一直是“邮”负责传递公文,它是一种通信组织,而“驿”实际上是只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并兼有招待所性质的组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驿传所以传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清代在西藏也设立了邮驿机构,称作“塘”。可见东北和西北地方邮驿的开拓也受到重视,邮驿网几近通达全国。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邮驿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说明其积极作用。
              探究问题二:西方近代的法律文献

              (2)请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概述此文献颁布的背景与影响。
              探究问题三: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
              近代中国交通大事件简表
              时  间大 事 记备  注
              19世纪30、40年代出现海上运输蒸汽汽船      英国人经营
              1872年轮船招商局购置蒸汽机船,且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李鸿章主办
              1876年淞沪铁路开通不久拆毁英国商人经办
              1881年唐胥铁路修建通车李鸿章主办
              1895-1911年西方列强在在中国修筑铁路九千多里, 并控制94%
              1902年汽车初见于上海国外购进
              1908年广西省龙州到那堪的公路修筑清政府出资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詹天佑主持完成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和天津之间载运旅客的航空北洋政府出资
              (3)阅读上表划分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探究问题四:现代中国的发展建设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4)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 8. 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如图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见《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当时为什么会实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

              (2)漫画中近代海军与哪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根据漫画指出制约近代海军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材料三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我们希望各方都能从雏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多做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的事情。
              --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南海争议的办法及其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海洋权的认识。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
              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