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春•西城区校级期末)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历程中,曾经面临过很多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在蒸汽机使用后,英国的经济和工人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2)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被形容为“跛脚巨人”。观察如图图片并结合所学,说说“巨人”是指什么意思?“跛脚”是指苏联经济中存在什么弊端?
              (3)19世纪的英国面临的劳资关系问题,在其他西方国家也遭遇过。20世纪的苏联面临的经济体制问题,在中国也遭遇过。简要说说其他西方国家和中国是怎样解决的。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FT中文网是英国 《金融时报》 唯一的非英语网站,在2016年的5月5日把 “Pax Americana”翻译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翻译成“美国治世”,意思是在美国的管理下达成的世界和平,这个词一般指二战以来持续到20世纪的90年代。……在“美国治世”之前则是18-19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Pax Britannica).……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成为了一个新名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治世”的具体表现,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英国治世”形成的背景。
              (2)有学者认为,“美国治世”在20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就受到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治世”这个新名词出现的原因。
            • 3.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 4.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启蒙
                  材料一 16至17世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 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平,而且接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问题三 民观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内涵、影响三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
            • 5.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
              D.改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
            • 6.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
              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它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19、20世纪时期欧洲乡村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背景。
              (2)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如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变化情况。

              读上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3)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 7.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 8.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86次提到了“改革”一词,被认为是“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息”。历史上很多时期都在进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特点?对雅典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二  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要求北魏统治者把政治中心由塞上(平城)南移,但迁都必然会冲击拓跋鲜卑的塞外游牧部族的生活方式,触及拓跋贵族中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同时迁都中原还会危及拓跋贵族的独尊地位,……然而来自宗族和本部族的强大阻力,并未动摇孝文帝深化改制的决心。
              --曾代伟《太和改制的历史反思》(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把统治中心南迁的原因和鲜卑贵族反对南迁的原因。孝文帝的决心对鲜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3)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什么?为此美国做出了怎样的改变?对当时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戊戌变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学之风既倡,民智渐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但终就未能形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入民心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政治运动。……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变革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首先是“左”的观念一时难以肃清,认为改革措施背离毛泽东思想,偏离社会主义航线;其次,改革措施触及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听到了不同声音……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和最广大社会阶层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以其骄人的成就而令世人羡慕不已。
              --《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4)材料四肯定了戊戌变法怎样的历史功绩?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遇到了那些阻力?据材料归纳两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9. 小明翻开相册,看到二十年前爸爸到深圳出差的照片。他不可能从照片中看到的是(  )
              A.深圳火车站门口有一巨幅标语“欢迎来到深圳!特区人民欢迎您!”
              B.车间内贴着红色标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
              C.工厂旁一块广告牌上写着“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D.市府挂着一条横幅“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 10. “文革”结束后,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