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B.己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
              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 2.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 3.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上市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 4.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上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
              A.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
              B.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5.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6. 如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
              报刊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决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
              A.左倾错误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改革从农村开始向城市推进
              D.改革道路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 7. 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 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利于农业发展、解决粮食问题的举措是(  )
              ①推行人民公社制度  ②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③培育杂交水稻      ④取消了票证制度。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 9. 材料: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由农户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文件强调,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的政策。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如表1、表2所示
              表1
              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年代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家)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534 6971916 19610328 000
              表2、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不用动力合计
              山东1218159362.47743 792
              江苏1491  1391 28814.26782 588
              安徽3863862,4681 622
              湖北175155323.6793 414
              云南932
              贵州17170.0606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前一种“组织方式”的根本弊端,并概括弊端的主要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丁怎样的政策调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