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成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付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对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2)有人提出以下观点:“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字左右)
            • 2.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 3. 如图是两个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出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

              ①当时的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4.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C.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
              --1981年底《全国农村会议纪要》
              材料二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
            • 6.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投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适度运用的人。”最能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1950年中国的土地改革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 8.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9. 有学者把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革命立国时代、改革建国时代、和谐富国时代。其中,改革建国时代开始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化三改造”的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
              D.经济特区的创立
            • 10.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