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除井田,民得买卖”,“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卫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卫鞅的富国图强之术体现了当时哪个学派的主张?
               材料二  1933年  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认为只有地方政府才能管理各自辖区的农业生产。1936年《农业调整法》被宣布无效。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第一部《农业调整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936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宣判体现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中的哪些特点?
               材料三  19  82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极大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极大发展”的原因。
            • 3. “……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议上,一名来自安徽的干部鼓足勇气说,不应当盲目学习大寨榜样,政府不应当搞这么多政治运动,干扰地方的经济创新。”这反映了(  )
              A.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两种思想路线的直接斗争
              B.“文化大革命”的继续与拨乱反正改革的正面交锋
              C.农业集体化与农民分散经营两种生产方式的斗争
              D.重视工业与重视农业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斗争
            • 4. 据统计,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一80%的农业经营土地。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截至2012年12月底则达到 2.7 亿亩。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A.都以增加农民收人为主要目的
              B.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使本国的小农经济都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 5. 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土地制度变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
              (  )
              A.土地的规模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使用权
            • 6. 为发展农业,中共中央于1978年决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和1993年,又两次做 出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的决定。下表包含了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成果,你可以从中确定的是(  )
              改革开放以来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绩效增长的贡献度
              时期农业机械投入化肥投入劳动力土地供给政策变化
              1978-198358.17%4.78%-10.69%-2.22%49.96%
              1984-199371.68%4.60%-4.93%1.38%27.26%
              1994-200965.84%1.30%6.25%1.45%25.15%
              A.应鼓励开垦荒地以增加土地供给
              B.延长承包期限的收效在逐步递减
              C.新科技革命有利于农业机械投入
              D.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
            • 7.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保护了农民利益                     ②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改变了经营方式                     ④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8.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有制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国家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4)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