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除井田,民得买卖”,“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卫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卫鞅的富国图强之术体现了当时哪个学派的主张?
               材料二  1933年  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认为只有地方政府才能管理各自辖区的农业生产。1936年《农业调整法》被宣布无效。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第一部《农业调整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936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宣判体现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中的哪些特点?
               材料三  19  82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极大发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极大发展”的原因。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57~1965年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1957196019621965
              钢产量53518666671223
              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三提供的视角分析其正确性。
              (4)据材料四,指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有制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国家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4)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