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的粮食作物的遗存。                                             --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以下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年份195919611978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3400295060008000
              人均约(斤)500440580800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历史必修②《历史纵横》材料四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摘编自《2011年全球输入型通胀压力及物价调控情况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远古时代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1959-1961年和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共同之处。
            • 2. 如图是1953-1985年期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
              A.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3. 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出现了严峻的农业形势。
              (1)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苏联出现严峻农业形势的原因。
              材料二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农业调整局的举措反应的实质。其效果如何?
              材料三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5年1月,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可打败饥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农业建设中你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 5. 如图国庆阅兵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段描写1946年华北农民没收地主田契的精彩片断:
              那破鞋女人却从里间闯出来了……向她丈夫怪声怪气的问道:“简直是一帮土匪,把地契全拿走了么?”“你这个死人呀!你就都给人拿走了,你的地不是买来的么?难道是抢的!”
              (1)据材料一,夫妇各自在下表中的“成份”一栏应填写什么?他们遭遇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寡妇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好互助求生。她们说:“如果实行包产到户,不带我们的话,要求给一条牛,一张犁,8个寡妇互助”。
              (1961年3月田家英致毛泽东信。转引自《农村人民公社史》第260页)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60年代初我国“包产到户”试验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蔡玉其《生产队责任制合同书》(1981年)分三大部分,103个小项目,把当时生产队分给蔡玉其家的土地、林木、农具等按六大类填写,除土地外全部做了折价计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的“分田”主要不同在哪?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作用?
            •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改变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判断对错)
            • 8.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民问题突出,阅读材料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密切相关。
              --2012年8月31日《农民日报》回答问题: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
              (3)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迥异,请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
              (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9.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其产品。”下列关于“这份土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集体耕种
              B.农民所有
              C.无偿使用
              D.集体所有
            • 10.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