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加强法制建设,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有民主性、革命性。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要求罗马法精神的复兴,当然绝不可能是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重现和恢复。
              --江平《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复兴罗马法精神的背景。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能“重现和恢复“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 2.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9)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写出三件标志性的大事。)
            • 3. 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明朝中期之后,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徐光启也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根据《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摘编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精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三  1905年3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宁波商人戴瑞卿在江东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民的企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大致时间。分析张謇在该时间创办大生纱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之后“和丰纺织企业”的性质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丰企业”性质变化的原因。
            • 4.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分别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4)从上述古今中外制度与机制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5. 历史上不同国家因国情各异,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一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此外,1933年美国还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
              (1)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其影响。
              村料二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2)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有数字显示,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 8%.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3)结合所学,列举1992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举措。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 7. “中产阶级”是指处于富裕阶级(或上等阶层)与贫困阶级(或下等阶层)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有观点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可能是最早研究中产阶级与民主之间关系的学者。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民主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民主制也就逐渐取代了君主制和军事贵族制。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材料二  现在人们将包括经理、监督者、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和技术工人在内的所谓“白领”阶层称为“新的中产阶级”。
              1960-1990年间美国的阶级结构分布(%)
              阶级位置1960197019801990
              非所有者
              l、经理
              2、监督者
              3、专家经理
              4、专家
              5、技术工人
              6、蓝领工人
               
              7.50
              13.66
              3.87
              3.53
              13.46 
              44.59
               
              7.57  
              14.86
              4.41
              4.53
              14.08
              45.13
               
              7.95
              15.23
              5.06
              5.49
              12.92
              44.05
               
              8.25
              14.82
              5.99
              6.90
              12.77
              41.38
              所有者
              7、小资产者
              8、雇主 
               
              5.54
              7.86 
               
              4.09
              5.33
               
              4.53
              4.77
               
              5.19
              4.71  
              --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
              材料三……因为新中产阶级虽然具有官僚化、组织化的特征,但它依然是现代法治民主的忠实基础,……因为新中产阶级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新中产阶级所具有的教养足以使其具有履行公民权利和参加民主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教育良好的中产阶级无论是商业的还是组织的,均可以使自己适应政治参与,并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被政治领导所愚弄。其次,……当他们仰望天空时,他们看到飞行员和宇航员,他们幻想星际旅游和星球大战,他们看到了有着黑洞和超新星的无限宇宙。他们不会看到天堂和一大群的天使。这一新的宇宙观确实导致了伦理和道德的危机,其原因只是因为科学不能够告诉我们何对何错,但这种世界观也确实创造了理性的大众,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承担民主的责任,并有能力积极参加法治民主所需要的公共活动。第三,他们尽管被吸入进这个或者那个巨型官僚机构,但并不把官僚机构看成是神圣的。……他们忠诚地为其组织服务,有时候还废寝忘食,但他们对组织并不愚忠,为了寻求自己的发展,他们会变革组织。
              --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
              材料四  政治体制是否愿意吸纳、是否有能力吸纳以及如何吸纳整合中产阶层,将极大地影响乃至决定着中产阶层是成为现行政治体制的内在部分和朋友,还是非敌非友的中立者,甚至是敌人。
              --胡联合《政治学最高法则下的中产阶层“稳定器”构建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雅典确立民主制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并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产阶级“依然是现代法治民主忠实基础”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要使中国的中产阶级稳定发展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 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凯歌行进到出现重大曲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
                                                                                       --任仲平《各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希望所在》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2)材料二中的“直接过渡”和“迂回过渡”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由“直接过渡”转向“迂回过渡”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谈谈“现代的制度”的内涵。 
              (4)为摆脱“路径障碍”,我国在经济体制上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5)材料二的“迂回过渡”与材料四的政策调整在实质上有何相同点?
            • 9.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斯大林正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虽然经济建设如火如茶,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苏联经济建设中“弊端”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是罗斯福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有何特点? 
              材料三  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采取的相似做法。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TIME)》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  
              请回答:
              (1)《时代》周刊将毛泽东、邓小平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以毛泽东、邓小平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各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二  应该看到,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既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如何把我们党建设好,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课题,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胡锦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代序)》(2001年3月19日)
              (3)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哪些国际国内方面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材料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2年l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
              (4)为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确立的哪些路线、政策或制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