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
              会议召开时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制
              十一大1977.8942300001
              十二大1982.910021611000
              十三大1987.1013301760143
              十四大1992.107006101461
              十五大1997.90006510615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公元前594年,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实行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早期政治发展概况。梭伦改革如何动摇贵族统治的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德国裔历史学家卡尔•魏特夫在其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密不可分。大规模的政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导致了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
              (2)材料二作者认为东方专制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要评析其观点。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史上两例政治事件加以说明。
              材料四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2009《人民日报: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基本框架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
            • 4.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工商业的产出指数从1700年的100增长到1750年的148,农业的产出指数从1700年的100增长到1750年的111.原材料进口增长幅度惊人,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呢绒出口稳步发展,其他制造品出口增长迅猛,从82.8万镑锰增到242万镑,所占比重增长很快。……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正如麦金尼斯所言:不仅是中上层人们钱袋里的钱叮铛作响,大多数工匠和劳工也富裕了……在17世纪晚期,伦敦中间阶层在任何时候至少拥有三套套装,以便定时更换,还配有成套的带扣纽扣帽子假发丝带花边和其他饰品……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l8世纪中叶英国诮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3.63.0715.2290.9268.95
              请同答: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柏庐的主张和范濂记述所反映出的士大夫消费观的差异。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范濂记述那种社会风气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出现“消费社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贺星允一家(1978年前后两个阶段)国庆节开销的变化特点分析这种变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 5.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到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效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主要理由。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训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训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富国》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体系之中,衣装服饰、色彩
              图纹、建筑住宅以及车轿等等都有详密的典制程限,……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界,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亦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更是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瑾璟《初探19世纪70一80年代上海的崇奢消费现象》
              材料三按照凯恩斯理论关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与对外贸
              易)的基本观点,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时,运用“三架马车”中最为“豪华”的消费来熨平经济波动便成为首选的目标和手段,尤其是当经济运行中出现紧缩迹象时,通过刺激消费以扩大有效需求便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层心目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在具体运用这一经济政策时,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激而不发”或“刺激过头”的现象。一肖黎明《凯恩斯节俭悖论之悖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消费观》
              材料四五十年代初,许多上海家庭都把日积月累的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自制一家老少四季服装,还能很快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民们谈及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过被认为最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教育。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刘末利《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据材料一指出苟子和墨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比照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驱动这一“诺亚方舟”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材料中所谓的“刺激过头”给后来美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o
              (4)材料四折射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怎样的演变趋势?指出导致其演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消费观的认识。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不过恩格斯也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131页
                  材料二:(德国)法西斯政权陆续建立起一整套经济调节机构:1933年7月,在德国经济部下面设立德国经济总委员会,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1934年根据“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按产业部门组成四级经济集团和在全国经济院下面按地区组成州经济厅及其下属分支机构;配合扩军备战的“新四年计划”,1936年设立“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隶属于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经济总署;1942年在军火弹药部下设“军备委员会”等。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
                  材料三:1957年,(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写了一本《大众福利》的书,中文版名称是《来自竞争的繁荣》,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政府是裁判,它负责制定规划,在场上监督;企业是球员,他们上场踢球,犯规罚下”。他说,政府是足球裁判,只负责制定规则,让球员上场踢球的时候,要按规划去踢,规划是:如果被裁判出示两张黄牌或一张红牌,这个球员就被罚下。企业是球员,任务就是上场踢球,看你是否有本事把球踢进球门。踢进去算你赢,踢不进去你就得甘愿认输,按足球规划去做。
              --韩秀云《推开宏观之窗》
                  材料四:1949-1979的三十年间,……虽然在经济落后的建国初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使人民群众承受了饥荒的灾难,甚至使国民经济出现崩溃的危机。1979-1999的二十年间,我们推进……改革,……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
              --调查报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出德国的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在德国上台的原因有哪些?并概括材料二中德国经济调节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在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经济思想指导下,德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80年代、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有何启示?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了巨大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社会经济结构发如图反映了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1)根据如图中五条曲线发展变化的走向,判断它们分别代表了的五种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1898年大生纱厂破土动工,次年投产。1907年在崇明创办大生二厂。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96年国营。
              --《张赛》(2)材料二所述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年份:1898年创办、1935年部分倒闭、1952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大生纱厂在这三个时期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l982年宪法材料四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1982年宪法的规定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82年宪法和93年宪法对企业性质的规定有哪些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宪法规定有所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
            • 9. 某老师在释读经济全球化问题时,指导学生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 中国与全球化
              【材料一】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指20世纪
              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
              研究课题二 欧盟与美国
              【材料二】在某次20国集团金融峰会前后,法国总统萨科齐曾表示希望与美国“并肩前进”。……欧盟不想再当美国的“小伙伴”,而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媒体曾表示了担忧,担心他带领欧洲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地位。不过金融峰会结束后,美国媒体显然松了口气,称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环球日报《美国媒体称欧盟峰会上挑战美国无功而返》(2)材料二中欧洲“有心挑战,无力颠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研究课题三  欧洲债务危机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某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3)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
              研究课题四 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五】最近几年,欧洲很多国家因福利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数不胜数。英国《经济学家》近日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4)材料五表明许多欧洲人不愿过“苦日子”,示威游行和社会骚乱不断。你是如何看待“福利国家”的?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大学珍藏着康熙年间“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合同书原文如下:
                  立议合同汪元长、谢胪一,向因两家各有绸布店业开立汉镇,历年收看客货,以致获利艰难。今两家情同志合,议请谢占武兄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开单下苏(注:苏指苏州,下同。编者注),公同酌议:各开各店应用之货,以便配搭发卖;所买之货来汉(注:汉指汉口,下同。编者注),照单均分,毋得推诿;在汉置粮等货下苏,得利照本分息。在苏对会亲友银两置货,倘货未到,两会票先至,各照来信会票应付。其有货来,或要多收者,照苏原价加利三厘钱,以补少收之家。又,在汉两店来往,议定现兑银两,加利五厘钱。庶彼此通融而攸远矣。但两地买卖货物,不得徇私肥己,倘有此情,神明鉴察。今欲有凭,立此合同二纸,各执一纸存据。
              计开:
              --议谢占武兄俸金九五色银三十两
              --议公账之银无得代亲友买物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新特点。
                  材料二  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尤其是在清朝初期。中国的工人为印度洋地区、中亚和欧洲的消费者们生产了大量的丝绸、瓷器、漆器和茶叶。丝绸工业的组织性最强,拿固定工资的工人们在车间里劳作,生产优质的锦缎以供出口。中国的进口产品相对较少:马鲁古群岛的香料,热带地区的鸟和兽皮等具有异国情调的产品,以及少量的欧洲羊毛织物。
                  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人以个人或合伙的形式往来于中国海域,连接了中国和全球的贸易网络。中国商人在马尼拉尤其著名,他们在那里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船队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他们还经常到访荷兰殖民首都巴达维亚,向荷兰东印度公司供应丝绸和瓷器,以交换白银和印尼香料。有事业心的中国人甚至踏遍了包括菲律宾、婆罗州、苏门答腊、马来亚和泰国在内的整个东南亚,为中国的消费者寻找异国情调的热带产品。事实上,近代早期就是中国商人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建立显著势力的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  从2003年起全面部署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完成编制,279个地级城市中已有261个完成编制,完成率达93.5%.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已完成谈判和在谈的自贸区12个,涵盖我国外贸总额1/4.……近年来,我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多双边联委会机制180多个。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成功举办了65项经贸活动。不断丰富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参与筹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积极落实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大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并成功举办部长级论坛及系列多双边活动。
              --摘自《陈德铭在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有关现代中国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