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霸占。
              材料二   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讲话材料三  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和奥巴马会谈后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香港岛是被哪一个条约割占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对中国的态度? 并分析70年代美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并指出其决定因素。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2. 196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无视八亿人民(中国人民)这一件事,在我们看来就不可能建立和平了……因此,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 材料中的“对话”体现在(  )
              A.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B.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共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3.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超级大国争夺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 4.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 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
              A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民族危机。
              B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1)在材料一中 A、B 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 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 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 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
            • 5. 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佐藤首相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6.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概括说明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3)据展示三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图2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中开展的重要外交活动。
              (4)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屈辱外交--独立自主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 7. 如图为1979-1989年间中美贸易统计图,据图分析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尼克松访华,美国对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促进中美贸易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8. 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均势概念做了重新解释,提出现在是一个五极世界,其中的一极便是中国,它应该摆脱孤立局面。这说明(  )
              A.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B.“一超多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C.中国致力于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9.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 10. 图片作为一种历史资料,承载着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1、2中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图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寓意)。
              (2)观察如图3、4两幅书影,任选其中一幅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制定机构和历史地位)
              (3)如图5、6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任选一幅图片撰写说明词(应包括时间、事件、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