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美在上海联合公报中表示,愿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此后,日本、英国、荷兰、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蔡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环球时报》)
              材料四   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国际关系上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上海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分析中美关系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你如何理解在这次投票中,中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论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目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罗斯福
              材料二1941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案》亦适用于中国,到1945年9月3日止,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为8 45亿美元。
              --吴景平《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述评》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一再延长《租借法隶》,采满足蒋介石的物资需要。自日本投降日至1946年10月31日。美国给国民党的租借物资已达七亿八千多万美元。
              --王伟《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一1949)》
              注:《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材料三(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1960年11月4日)
              材料四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漫画。

              请回答:
              (1)抗战期间和抗战结束后美国《租借法案》均对华适用,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这么做的目的及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的对华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使材料四漫画人物“去北京”的因素。概述“去北京”取得的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中关系的总体特征。
            • 4.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有七十周年。七十年,大国关系影响着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又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这也是近代以国际关系变化的总体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 5.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一段讲话: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
              (1)尼克松这次讲话的意图及背景何在?
              (2)他对未来的一些预见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我们必须考虑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的可能。”……尼克松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我得尽快并尽可能体面地结束战争”。因为中国当时是越南的主要支持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不仅没被遏制和削弱,反而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美国对华政策已告失败。
                                                                                              --王平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策略?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步骤?对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 7. 以下几幅照片记录了我国外交史上的几次大事件,请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上述六张图片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个时期的外交成就,请判别哪些图片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哪些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2)请简要阐述图1所记录大事的外交成就及作用。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请你谈一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致力的重点是什么?
            • 8. 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0(0%)2(2%)51(14%)
              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
              中性报道16(50%)10(11%)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
            • 9. 材料五   1784年,从纽约港驶出的开往中国的美国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返航时,满载茶叶、棉布、瓷器、丝等货物。这次首航投资是12万美元,利润率高达25%,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垄断被打破,中美之间航线被打通。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对华“贸易热”。早期对华贸易,对美国摆脱大西洋贸易面临的窘境,促进东部商业城市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分析(到鸦片战争)这六十年的变化却更富有意义
              --摘编自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后号”来华以后的60年间,中美两国经济地位各自发生的重要变化,说明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
                     材料六   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9月告诉一位顾问说:“美国未来的海外利益将在西半球和太平洋。”他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有赖于加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它将取代日本作为这个地区的稳定力量。华盛顿官员相信,通过与蒋介石合作,不仅中国的巨大市场可以被开发出来,其他亚洲国家也可以成为美国的市场。为数多达十亿的亚洲消费者将对避免另一场经济危机大有助益。
              --摘编自(美)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
              (4)据材料六,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意图,并分析美国这一政策的最终结局对1949年后的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材料七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和投资的总量都有了较大增长,但是经贸关系仍主要服务于美国外交和战略上的考虑。冷战结束后,美国工商界担心欧洲和日本利用中美关系的紧张在华谋求不公平的商业利益,逐渐把中美商务关系置于两国关系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叶蔚然《关门前的谈判--中国复关、入世台前幕后》
              (5)据材料七,概括冷战结束前后,中美经贸关系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据图,指出中美两国在中国“复关”问题上的最大分歧。
            • 10.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四  1941年2月14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劳克林•居里在重庆进行了会晤,这是中共领导人与美国官方人士的第一次会面。1944年7月,以包瑞德上校为首的美军观察组访问了延安,从而建立了美国官方与中共的直接联系。与此同时,陈纳德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还主动与新四军五师联系,要求中共军队提供军事合作。在1944年1月~1945年7月间,中国解放区的军民曾经多次救助了美军飞行员,前后有100多名美国飞行员被敌后抗日军民营救脱险。
              (3)根据材料四指出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态度友好的主要背景。
              材料五
              1949年以来中美之间的重大事件
              时  间大    事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3年美国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1962年美国以秘密军事援助支持西藏叛乱,并挑动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发生冲突和边界纠纷。
              1965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就是对中国的侵犯”。美国国防部长宣称:今天中国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并说存在着同中国发生战争的危险。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1979年l月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