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夫人及美方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有礼貌的款待,表示感谢。”这说明(  )
              A.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中美两国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
              B.美国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2. 1970年10月,尼克松总统在《时代》周刊上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毛泽东说:“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中美关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乒乓外交”运用成功
              B.中美根本利益完全一致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中国摒弃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 3.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开眼看世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深入。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讽之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   期封面
              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86年1月6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月29日封面人物巩俐    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
              2002年11月18日封面刊登了姚明身穿NBA休斯顿火箭队战袍的照片,被称为“巨人先生”。
              2003年以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4. 尼克松说:“我知道……使我们(中美)走到一起的原因,是我们都认识到世界的新形势,是我方认识到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策,以及我们的政策。”材料中“世界的新形势”指(  )
              ①美国陷入越南战争            ②欧洲联盟成立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美在上海联合公报中表示,愿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此后,日本、英国、荷兰、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蔡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环球时报》)
              材料四   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国际关系上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上海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分析中美关系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你如何理解在这次投票中,中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 6. 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的说法表明美国(  )
              A.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始终坚持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C.承认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外交的出发点
            • 7.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B.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 8.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判断对错)
            • 9.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 10. “双方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个“声明”最有可能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72年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D.《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