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蝙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 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鳊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 2.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材料一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到: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
              1
              4
              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阅读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特点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这一结论的理解。
              材料三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上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名称举偶今名
              胡系列“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番茄、番薯、番椒等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洋白菜等洋葱、土豆、圆白菜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系列、番系列、洋系列”传入中国的主要时代背景。以“吸纳与兼容”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
              材料二  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
              材料三  漫画(图2)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材料四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3)。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五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档案解密1972(五)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l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l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是参照有关数据编制而成的《西方国家1968-1975年经济发展情况表》
              年份GNP年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4.3%3.2%4.8%
              1973-19752.4%5.3%9.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整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三“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6.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 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请回答:
              (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
              (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
            • 7.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8.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9.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的时期:环境与传统文明。第二阶段:人类中心阶段: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的时代: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
              请回答:
              (1)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2)从环境史观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康纳认为:“瓦特的蒸汽机在经济领域是一种胜利,可对生态领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奥康纳的观点。
              (4)结合环境史观理论,谈谈你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
            • 10.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动力革命包括 ①牛耕的出现 ②蒸汽机的改良 ③电动机的出现 ④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